第417章 情況好轉(2 / 2)

文中說:有些新興市場為了發展經濟,以礦產或土地進行置換抵押,大肆修橋建路,不惜向銀行借貸,開工一些大項目。項目一旦立項,帶動了水泥建材運輸等多種產業,甚至連就業問題也不再是個頭痛的事了。

但這種投資,實際上是用虛假的繁榮掩蓋了經濟真正情形。就像一個人的飲食一般,天天食葷,最後導致虛胖。

胖子給人的感覺是體形龐大,讓人聯想到身材素質也應該不錯。事實上胖子身上的毛病通常也多。

作者犀利地指出,國家的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但是因為涉及到的範圍大,有些信息也馬上得不到披露,即便出現了難以為繼的情況,政府也可以采取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來遮掩,甚至寅吃卯糧的情況,比比皆是。

馬文生讀到這裏,忍不住又翻到前麵的作者序言,發現這本著作原來出於霓虹人之手。這名霓虹人分析的是霓虹國情況。但這些情況,和內在的邏輯關係,不能不引起馬文生的深思。

馬文生想到了大朗市。自從李明堂正式當選後,大朗市的市政部門幾乎天天在做規劃,一會兒要把大朗打造成大城市,營建現代化的工業產業園;一會兒又要將大朗弄成濱江臨海的現代化中型城市。濱江尚好理解,可那海,中間還隔了無盡的綿綿大山,如何去臨呢?距離太遙遠了,這個提法也太搞笑了。

工業還沒有什麼起色,這邊酒店賓館娛樂行業卻都發展了起來。市區道路一修再修,一擴再擴,可是繞來繞去,始終圍繞著市委市政府附近的那幾條街。

如果換一個角度,應該怎麼做呢?馬文生想著。

他在津縣縣任縣委書記時,提出的是全縣規劃,一鄉一業,立足基礎挖潛力。就像騰龍鎮,著眼點是苗木花卉,城關鎮,立足點是城鎮建設,房地產開發。

船小好調頭。如果是一個省一個市要發展,像津縣這種做法,無疑是難以行得通的。一個縣總不能興一業吧?一業興,百業廢,估計引發的社會問題就不在少數了。可是要走全麵開花的路子呢,估計也不行。門門精通門門稀鬆,也是白搭。

這一晚,馬文生和藍青青聊了很多,兩口子越說越興奮,一直說到了半夜,這才沉沉睡去。這個時候,馬文生絕對不會想到他就要迎來命運的轉機了。

馬文生又回到了黨校。

黨校的授課老師,以及班主任,對他的態度明顯不同了。

馬文生知道,這與他回到大朗市,又陪同戴緒去津縣縣視察了一次有關。

戴緒視察津縣,經過省報和省電視台記者的長篇累牘地報道,自然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所以,已經是失意的馬文生,怎麼會在這個時間點陪同了戴緒,這自然而然地成了黨校裏麵的省內官場生態愛好者談不完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