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2 / 2)

張筠秋仍堅持上課。

“八一三”後兩天,1937年8月15日起,日機就對嘉興及周邊鄰縣頻繁轟炸。竟至嘉興城內一天之中,發出防空警報達20次。

長木橋小村,已有從城裏逃難來的人湧進了,人們驚奇地看著長木橋小學的那位女教師仍在上課。

9月,國民黨軍隊六十三師進駐海鹽縣境布防,一時黃衣滿鄉走,戰事的風聲日緊。

1937年11月5日(陰曆十月初三)淩晨,日軍趁著大霧,以我軍駐軍調防的情報為依據,在金山縣的金山咀至平湖縣的白沙灣一線十餘公裏沿岸分頭登陸,民間俗稱“10月初三日本人在金山衛上岸”。從此嘉興人民陷入日寇直接蹂躪的空前苦難之中。

11月5、6兩日,日艦炮擊海鹽縣城,死傷多人,鎮海塔受重創,日機轟炸縣城,縣長以下官員作鳥獸散。

戰爭已在身邊,大家都在紛紛逃難,以避喪身之禍。可張筠秋仍在長木橋小學——她實在是太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使她能夠自立於社會的工作了,她也太熱愛這自幼就夢寐以求的教師職業了。但孤身一人使她有點害怕,兵荒馬亂的,一旦有事,無人可以幫助照應。於是她想到了閨中密友劉佩貞,她請村人帶信給劉佩貞。劉佩貞在1950年回憶:“在當年11月,日鬼由金山彙登陸,大炮轟擊。我們全鄉人民往西逃去,躲避在農家,在新篁附近的葡萄村約一月。我表姐知道我的地址,叫人來要我到她教書的地方去(在海鹽長木橋地方)。”

劉佩貞逆逃難的人流而動,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長木橋。姐妹兩人在戰亂中相逢,執手淚眼,國事家事,感慨萬千。張振乾的生死不明,一位是骨肉相親的胞弟,一位是終身相托的未婚夫,一個人連著兩位女性的牽掛,姐妹兩人常常徹夜難眠。

“表姐,你什麼時候離開長木橋?”

“我還想上幾天課。”

“你不怕東洋人的炸彈?”

“——不怕,有你在,我還怕什麼!你先睡吧,我還要起來備點課。”

“半夜三更的,還備什麼課?再說,那點課文,你在區中心也經過了,還用這麼費心準備?”

“我也想學小學時的那位老師一樣,上點新的內容。”

“什麼新的?”

“講嶽母刺字教子的故事,還有……”

“《滿江紅》,可以邊讀邊唱!”

“你同我想在一起了。好,我倆現在就起來把它抄在黑板上,也可節省一點寫黑板的時間。”

兩人索性披衣而起,到教室裏就著煤油燈光抄寫起來。張筠秋寫到“……空悲切”後,忽然頓住了。

“啊喲,佩貞,我背不下去了。”

“靖康恥,猶未雪……”劉佩貞接著上句,吟唱下去。

“書到用時方恨少,你到底是在杭州上過學的……”

待兩人抄完整闕《滿江紅》,天已大亮了。

第二天上課,有幾個學生已隨父母逃難而去,教室裏少了幾個人。但兩位老師(劉佩貞也上了講台)講得聲情並茂,學生們則群情激昂。

“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1937年11月20日,日軍竄犯海鹽縣全境,再也容不下張筠秋在長木橋的那張講桌了。她終於萬分眷戀萬分無奈地離開長木橋小學,同著劉佩貞一起回到宣家浜。可是,她哪裏知道,等待她的不是“出閣相扶將”的父親,卻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