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人“下海”
翻開中國曆史,自古文人的出路大約主要有兩條,一是做官,一是教書。還有一批飽讀詩書而沒有出路的文人,他們既無做官之命,又吃不下教書之苦,更沒勇氣去下力,於是便隻好淪落為“孔乙己”,“穿破舊長衫而站著喝酒”,最後連茴香豆都“多乎哉,不多也!”況且,文人有運氣做官的實在太少,教書也清貧,不教書的更窮,所以大批文人一生窮愁潦倒。因為是文人,便有文人的架子,要比勞動人民整整高一篾片!至於擺攤設點做生意,曆來為文人所不齒,“寧可餓死街頭,也不做那下賤活路”,文人的酸味就出來了,窮而且酸,所以叫做窮酸文人。
杜工部的“茅屋為秋風所破”之後,大約覺察到書中並無“黃金屋”,於是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呼喚;讀了一輩子詩書的蒲鬆齡老夫子最終也未能擁有“顏如玉”,於是便編造出“窮書生夜遇狐鬼美女”一類的聊齋故事。可是編來編去,那屢試不第、窮愁潦倒的蒲老夫子依然窮愁潦倒……
所以,對於時下文人爭相“下海”,愚以為這的確是件好事。文人“下海”,至少可以減少些迂腐之氣。倘若果真憑勞動撈到幾個“蝦子”,他們也不至於“穿破舊長衫”,一副窮酸相到處發牢騷。這無論如何都是社會的一大進步,更是文人自身的一大進步。
199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