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1章 南昌失守(3 / 3)

4月21日,第九戰區的部隊首先開始行動。第1集團軍以第60軍第184師和第58軍新10師進攻奉新,以第58軍新11師監視靖安日軍;以第74軍主力進攻高安,以第74軍及第49軍各一部北渡錦江,進攻大城、生米街。激戰至26日,日軍退守奉新、虯嶺、萬壽宮一帶。第19集團軍攻克大城、高安、生米街等據點。但爾後進展困難,攻擊受阻。兩個集團軍的部隊均未能按照計劃挺進至南潯鐵路。

第三戰區的第32集團軍以第29軍第16師、第79師、預備第5師及預備第10師之一部於4月23日渡過撫河,進攻南昌。激戰至26日,攻克市汊街。(南昌南),向南昌*近。27日,日軍集中第101師團主力實施反擊,在猛烈炮火及航空兵火力支援下,與中國軍隊在南昌東南、正南郊區展開激戰,反複爭奪該地區內的各村莊據點。第79師師長段朗如因部隊傷亡過大,於4月28日夜改變進攻部署,並發電報向軍及集團軍作了報告。第32集團軍總司令以擅自更動計劃為由,報第三戰區批準,將其撤職查辦。蔣介石急於攻下南昌,聽到報告後,於5月1日下令,以貽誤軍機罪將段朗如“軍前正法”,令第16師師長何平“戴罪圖功”,令上官雲相到前方督戰,限於5月5日以前攻下南昌。

蔣介石限期於5月5日攻下南昌的命令下達後,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認為:以南昌防禦戰後尚未得到補充而武器裝備又遠遜於敵人的部隊,對武器裝備占絕對優勢而又依托防禦工事的敵人進行攻堅作戰,不可能按主觀決定的時間攻下南昌。但他不敢直接向蔣介石提出不同意見,於5月3日致電陳誠陳述自己的看法。他說:“查南昌、奉新方麵之攻擊,自4月漾日(23日)開始,已11天。因我軍之裝備等不及敵人,而敵人之重兵器、機械化部隊與飛機等,能處處協力敵陸軍之作戰。因此攻擊頗難摧毀敵之堅固陣地。現迭奉委座電令:我軍作戰之方略在消耗敵人,而不被敵人消耗,避實擊虛,造成持久抗戰之目的。故此次南昌之攻擊,即在消耗敵人、避實擊虛之原則下,預行設伏,采用奇襲方式,四麵進攻,冀以最迅速敏活之手段,奪回南昌。現時已持久,攻堅既不可能,擊虛又不可得,敵勢雖蹙,但欲求5月5日前攻克南昌,事實上恐難達成任務。除嚴令各部排除萬難、不顧一切繼續猛攻外,擬懇與委座通電話時,將上述情形婉為陳明。”陳誠於5月5日將薛嶽的電報全文轉報蔣介石。當時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對限時攻克南昌的命令也認為不符實際,5月5日也致電蔣介石及何應欽,婉轉地提出不同的建議。他說:“我軍對敵之攻擊,必須出其不意,始能奏效。今南昌之敵既已有備,且我軍兼旬攻擊,亦已盡其努力。為顧慮士氣與我最高戰略原則計,擬請此後於南昌方麵,以兵力三分之一繼續圍攻,三分之二分別整理。在外則仍宣傳積極攻略……”兩封電報的用意,都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作戰指導不符戰略方針為理由,希望蔣介石改變限期攻克南昌的命令。蔣介石接到電報,又得到陳安寶軍長犧牲及進攻部隊傷亡慘重的報告,於5月9日下達停止進攻南昌的命令。日軍此時亦因損失嚴重,無力反擊,南昌會戰結束。

南昌戰役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日軍隊的首次交鋒,日軍糾集重兵,先發製人,攻勢極為猛烈。中國守軍奮勇抵抗,兵力損失達430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