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爆發與結束(3 / 3)

華北事變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標誌。

1933年12月,國民黨內的左派和蔡廷鍇、李濟深及蔣光鼐的十九路軍領導人組織“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與紅軍簽署《抗日停戰協定》,力圖挽救危局,史稱“福建事變”。但由於蔣介石對十九路軍進行進行鎮壓,加之當時中共領導人奉行的“左”傾關門主義政策,僅僅53天中華共和國就被蔣中正擊敗,之後,蔣介石撤銷了十九路軍的番號,十九路軍這支名揚四海的抗日部隊的曆史到此結束了

部分激進學生不滿於蔣的“攘外必先安內”,隨即發生暴動。這給剛剛完成長征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擴大影響力的機會。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開了瓦窯堡會議,決定按照共產國際在西班牙的活動,以建立統一戰線為方式抵禦法西斯國家的侵襲。該年底,發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期希主動和合圍陝北根據地的東北軍張學良、西北軍楊虎城部磋商結成抗日反蔣的軍事同盟。並借助各種渠道與國民黨中央試探妥協的可能性。

但蔣介石依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意圖,並調遣撤回關內的東北軍和西北軍繼續圍攻共產黨的陝北革命根據地。在此情況下,張學良及楊虎城決定接受共產黨的聯合抗日主張。1936年12月,蔣介石親自來到西安“督戰”,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對蔣介石實施“兵諫”。這次事變最後在國民黨、共產黨和其他勢力的協商下,得到和平解決,國共兩黨也達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協定,成為日後影響抗日戰爭的關鍵因素之一。

紅軍從陝北南下,占領了西安附近地區。周恩來、葉劍英、博古代表中共中央開始和國民黨中央展開關於合作的談判。大批在十年內戰期間被關押的共產黨政治犯被釋放,中共中央派遣劉少奇到天津指導北方局工作。

同時,蔣介石開始全麵加速抗戰的政治、軍事、經濟準備,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帶修建了三道國防工事,進口了大量德國裝備武裝中央軍。

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略防禦階段。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中國駐屯軍借口一個兵士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個要求,日本軍閥遂開槍開炮猛轟北平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亦有說,根據“辛醜條約”駐紮的日本軍閥在宛平附近演習時遭到國民革命軍的槍擊,而向中國守軍進攻。

1937年7月16日、17日,蔣介石在廬山先後發表《對於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談話,表示:“臨到最後關頭,便隻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最後關頭一到,我們隻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地無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表明了對日本軍閥挑釁的退讓底線。1937年7月28日、30日,日本軍閥相繼占領北平、天津,第二十九軍退守保定一線。平津一帶的大學紛紛遷移。1937年7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和平既然絕望,隻有抗戰到底”,宣告戰爭已經全麵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1945年9月9日9時,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現南京軍區大禮堂)舉行,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簽署投降書,向同盟國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總司令何應欽表示接受日軍投降並繳獲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日本投降書中日文各一份,儀式曆時15分鍾。

儀式結束後,何應欽發表講話:“敬告全國同胞及全世界人士,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已於9日上午9時在南京順利完成,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有意義的一個日子,這是八年抗戰的結果。中國將走上和平建設大道,開創中華民族複興的偉業。”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