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以誠待人(1 / 1)

一位哲人說過:“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象陸地上的船,永遠到不了人生的大海”。

人們學習知識進入社會,了解自我,獲得新生和愛情,都是在人際交往中發生的。沒有與別人的交往,人類就無法生存。這是每一個人都應重視問題,隻有遵循正確的人際關係原則,才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使我們走向成功。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要想處理好是很不容易的。經過人類長期的實踐,就基本的人際關係來說,已經有了大體上的認識,與此相適應地,從而總結出了人際交往的原則。

以誠待人的原則,是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讓大家要做到不騙人,真心誠意地送別人關心,經常關心別人的人,才能經常得到別人的關心、幫助和支持。

真誠的力量

八十年代,台灣民間團體與前蘇聯民間經濟團體的交流日益增強,前蘇聯莫斯科市市長、副市長、大學校長、紡織部長紛紛訪台,而促成此事的就是在台灣企業界耳熟能詳的行為科學家——陳怡安博士。

陳博士在初訪蘇聯之前的半年時間,讀了幾十本有關蘇聯的政、經、文、史的書籍,光是與戈爾巴喬夫有關的書,他就讀了七、八本。

由於美國朋友的介紹,陳博士見到了第一個前蘇聯官方人員,憑著他過人的口才與豐富的學識背景,贏得了對方的信任與欣賞。於是在不斷的介紹推薦下,他見到了許多高級官員和具有影響力的學者,為將來進一步與前蘇聯建立經濟互助關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陳博士認為,到蘇聯要做大生意,就得和具有決策權的部長級人士接觸。而這些高級官員多具有博士學位,並與學術界保持密切的接觸,政治、文學、藝術素養都相當高。和他們斤斤計較洽談生意不一定有效果,反而和他們談“普希金”“卡拉馬助夫弟兄”的小說情節,更能使彼此心靈契合,有助生意的商談。

陳博士是行為科學家,當然更注重人際關係的往來與誠摯關懷的互助法則。初訪蘇聯文化部文化交流處處長伊凡·包杜時,他發現對方麵露病色,知其有罹病之苦,陳博士每天親自幫伊凡·包杜做腳底按摩,減輕其病痛,並建立彼此的信任與深交。

憑著良好的私人友誼,陳博士安排前蘇聯幾位重量級人物到台灣訪問,造成相當轟動,也促進了兩地的經濟聯係。

陳博士的故事讓我們學到了交際中的“以誠待人”的原則,隻有主動關心別人,才能贏得對方的信任,進而得到進一步接近的機會,接近成功。

以“誠”鞭策

鬆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的企業家,他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倍受世人重視,享譽全球。也正因為如此,鬆下幸之助被稱為日本的“經營之神”。

有一次,鬆下幸之助在一家餐廳招待客人,一行六個人都點了三明治麵包。等六個人都吃完主餐,鬆下讓助理去請烤三明治麵包的主廚過來,他還特別強調:“不要找經理,找主廚。”

助理注意到,鬆下的三明治麵包隻吃了一半,心想一會的場麵可能會很尷尬。

主廚來時很緊張,因為他知道請自已的客人來頭很大。“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主廚緊張地問。

“烤三明治麵包,對你已不成問題,”鬆下說,“但是我隻能吃一半。原因不在於廚藝,三明治麵包真的很好吃,但我已80歲了,胃口大不如前。”

主廚與其它的五位用餐者困惑得麵麵相覷,大家過了好一會才明白怎麼一回事。“我想當麵和你談,是因為我擔心,你看到吃了一半的三明治麵包送回廚房,心裏會難過。”

又有一次,鬆下對一位部門經理說:“我個人要做很多決定,並要批準他人的很多決定。實際上隻有40%的決策是我真正認同的,餘下的60%是我有所保留的,或我覺得過得去的。”經理覺得很驚訝,假使鬆下不同意的事,大可一口否決就行了。

“你不可以對任何事都說不,對於那些你認為算是過得去的計劃,你大可在實行過程中指導他們,使他們重新回到你所預期的軌跡。我想一個領導人有時應該接受他不喜歡的事,因為任何人都不喜歡被否定。”

在社交中,領導的真誠與關懷是對員工最大的鞭策。

溫馨提示:以“誠”為本,是社交的啟航點,也是做人的根本。以誠待人不僅可以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能得到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