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於飲用的水、電和醫療——

或未充分就業的人中,疾病流行,許多人營養不良。

自願的和被迫的國際移民已經改變了人口組成,尤其在近 500年間。例如,在 16世紀和20世紀間, 6000多萬歐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亞和亞洲北部建立了殖民地。 1820年至1980年,在大西洋移民過程中, 3700萬歐洲移民後裔在美國建立了家園。奴隸移民為這些自願的移民做了補充。在 16世紀至 19世紀間,奴隸貿易將 1200萬非洲人運到了美洲,盡管駭人聽聞的條件導致許多人慘死在大西洋航行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政權發起了 20世紀最大規模的驅逐行動,將 800萬人驅逐到強迫勞動的地點和集中營。戰後,蘇聯政權將 1000萬德國人驅逐出東歐和中歐,並將他們運到德國。 20世紀下半葉最大規模的移民由逃避戰爭的難民構成。例如, 1947年,印度次大陸分成兩個獨立的國家,導致 600萬印度教徒從巴基斯坦和 700萬穆斯林從印度移出。在 20世紀 80年代,至少 300萬難民逃離遭受戰爭蹂躪的阿富汗。根據聯合國統計, 2003年末,大約有 1000萬難民生活在他們出生的國家之外,由於擔心遭到迫害而不能返回。

移民中的許多人是因為逃避戰爭的蹂躪離開了他們的祖國,但是國家間經濟狀況不同是大多數國際移民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人們離開他們出生的國家,是為了尋找更好的工作和更容易得到的健康護理、教育機會以及新社會提供的其他服務。因此,當代最大規模的移民涉及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的流動。自 1960年起,大約有 1300萬來自南歐、土耳其和北非的外籍勞工在西歐永久地居住下來。 1000多萬永久移民(主要來自墨西哥)已經進入了美國。目前,在西南亞盛產石油的國家,外國工人的比例占工人總數的一半以上。現在,大約有 1.3億人生活在國外。

20世紀 90年代以來,出現了第三次世界性大規模移民浪潮。歐洲是本次大規模國際移民的受益者,但同時也受到越來越重的移民壓力。眾所周知,歐洲許多國家人口結構失衡,出生率低,人口老齡化加速,出現結構性勞動力短缺;經濟全球化加劇了競爭,為了降低成本,歐洲企業願意雇傭價格低廉的外來移民;同時,歐洲國家對科技人才的需求大。外國移民的進入,滿足了它們在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方麵的需要,彌補了它們在勞動力數量上和質量上和地理分布上的缺陷。

然而,外來移民的大量擁入也對歐洲構成了挑戰。外來移民不僅流量增速加快,而且其文化背景非常複雜,例如意大利目前已經成為了來自約 200個不同種族的移民新家園,這為歐洲移民接受國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和文化融合問題。

發展中國家的居民越想移民到發達國家,發達國家限製外來移民的法律體係和管理體製越嚴格,從而也使得偷渡的利潤越高。交通和信息工具的現代化使偷渡變得容

易,致使非法移民的人數成倍增長。不僅如此,非法移民往往還與販賣人口、跨國犯罪聯係在一起,威脅著移民流入國的安全。

移民的到來盡管在許多方麵豐富了當地社會,也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東道國的人通常認為外國人和他們的生活方式破壞了國家認同。此外,東道國的許多人把移民看作是工作上的競爭者,因為移民即使工資很低也願意工作,並且不願意參加工會。當失業率上升時,外國移民往往成了替罪羊,甚至成為暴力和種族衝突的受害者,如英國的光頭青年攻擊少數民族,德國的新納粹分子炸毀土耳其工人的社區中心。

因此,盡管移民在他們祖國外重新塑造了世界,但是大規模國際移民向移民自身和他們的東道國也提出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