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後創造了經濟奇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 4年間,毛澤東領導下的政府開始使經濟處於政府的控製之下,並開始了一係列的“五年計劃”。在 20世紀 70年代末,中國領導人糾正了大躍進和 “文化大革命”的錯誤路線,開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鼓勵外來投資和引進外國技術。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 1992年政府發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信號。事實上,過去的計劃型經濟體係已經讓位於以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來決定產量和價格,政府作用僅局限於為市場經濟提供穩定的競爭環境。除了成為主要的出口國,中國還得益於它的大量廉價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使中國成為外國投資選擇的目標。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日益接近全球經濟超級大國的地位。
對於全球經濟的支持者來說,這麼多亞洲國家取得的顯著的經濟成就是全球化可以產生出史無前例的經濟繁榮的證明。然而到 20世紀 90年代末,批評家指出新的全球經濟的危險,因為許多亞洲經濟強國從經濟繁榮走向了經濟失敗。
經濟失敗的核心事件是 1997年金融危機。在此前的 20年間,發展中的亞洲經濟已經開始包圍世界市場,開放它們的邊界,並且想方設法吸引外資。幾乎是一夜之間,這些以前曾經很窮的國家成為國際投資者的寵兒,這些國際投資者願意投入數十億美元到這些具有吸引力的國家的經濟中。一些投資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但另外一些投資卻為高投機性企業提供了資金。在多年慷慨地提供貸款後,國際投資團體突然對亞洲日益繁榮的經濟失去了信心,開始撤出資金。危機於 1997年首先在泰國開始,曾經很容易就注入的投資現在同樣迅速撤走,導致了泰銖(泰國貨幣)對美元比價的暴跌。很快,泰國股票市場損失了75%的價值,國家已處在蕭條之中。金融恐慌接著波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韓國,這些國家經濟的崛起和衰落都是由於它們融入了新的全球經濟,但新的全球經濟既獎勵又懲罰了它的新參與者。
移民浪潮
人口遷移並不是一個新的現象,而是自古有之。外地人大量的擁入改變了當地人的種族、語言和文化構成。在 18世紀,隨著工業化的到來,人口專家對兩種類型的移民作了區分:國內移民和外國的或者國際移民。國內移民是指在一個國家內部,人口從農村移到城市,而外國移民是指人口穿過很長的路程和國界的移動。兩種類型的移民都是由推力或拉力所導致,或者兩種合力推動的結果。缺少土地或食物、人口壓力、宗教或政治迫害、針對少數民族的歧視性行為等因素推動了人口移動。相反,更好的就業機會、可以得到適於耕種的土地、更好的服務如健康護理和教育等因素則吸引人口來到新的地區。一般來講,移民由差異引起,因為國家間的差異是廣泛的,移民因此可能增加。
今天最大的人口移動是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在 20世紀後半葉,這些國內移民導致了世界許多地區迅速城市化。今天城市化最高的國家是西歐和北歐國家、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美洲溫帶地區以及北美洲的國家。在這些國家,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比例超過75%;其中一些國家,如德國,超過85%(近年來,發達國家出現的一個令人注目的現象是相反移動,從城市移到農村)。拉丁美洲熱帶地區的國家處於城市化的過渡階段,50%~6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裏。在非洲和亞洲的許多國家,城市化進程才剛剛開始。盡管大部分人口仍生活在農村地區,但是城市化的速度也是相當快的。
對於農村人口來說,城市化證明是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變化,他們已經選擇或者被迫適應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拉丁美洲、非洲和南亞,許多人移民到大城市以擺脫農村的貧困。但是到了城市後,他們發現自己依然很窮。孟買貧民窟、金沙薩和內羅畢貧民區、利馬、墨西哥城和布宜諾斯艾利斯郊區的生活是很淒涼的。 1000多萬人擠在加爾各答、開羅和墨西哥城裏,令城市資源處於重壓之下。最初貧民區的居民都可以享受的公益設施—— —隨著新人口的不斷擁入已經變少了。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