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產生的曆史地理背景(3 / 3)

1241年底,窩闊台死訊傳至歐洲,拔都匆忙撤軍,西歐得以保全。後拔都建立金帳汗國。

窩闊台死後,由其皇後攝政,汗位爭奪激烈,這時察合台也已死。按照慣例,大汗應由王公貴族的忽裏勒台選出,論戰功威望應屬成吉思汗長孫拔都,但拔都與貴由不和,拒絕參加大會。直到1246年才選出貴由為大汗。貴由在位不足3年死,汗位又起爭執,在拔都支持下1251年選托雷之子蒙哥即位。

1253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再次西征。他沿成吉思汗當年的路線進入中亞,然後進軍伊朗和伊拉克,1258年,圍攻阿拉伯首都巴格達。旭烈兀致書哈裏發要其投降,哈裏發反答以曆代攻巴格達者皆不得善終。城破後,哈裏發投降,被蒙古軍裝入袋內,縱馬踏死。1260年旭烈兀攻占大馬士革,這時蒙哥大汗死訊傳至,遂率主力東歸,駐軍阿塞拜疆。不久,駐守敘利亞的蒙古軍為埃及馬穆魯克王朝軍隊所敗,敘利亞也為埃及奪取。旭烈兀在中亞和伊朗建立伊兒汗國。

與此同時,蒙哥派另一弟忽必烈進攻南宋。其間,蒙哥在1259年親率大軍攻四川合州時中箭身亡。1260年,忽必烈繼大汗位,是為元世祖(1260—1294年在位)。1276年臨安陷落,南宋滅亡。

此外,蒙古人還東侵朝鮮、日本,南掠緬甸、印度支那和爪哇,但海戰非蒙軍所長,除在朝鮮外,都未取得明顯戰果。

1259年蒙哥汗死後,蒙古帝國短暫的統一即隨之告終。繼任大汗忽必烈,權力隻限於中國的元朝。西方各汗國,則獨立發展。以下元朝略,隻說四大汗國。

成吉思汗生前曾給其四個兒子分世襲封地。長子術赤得巴爾喀什湖以西至烏拉爾山脈,次子察合台得阿姆河以東、新疆以西,多為原西遼舊地,三子窩闊台得巴爾喀什湖以東和新疆東南部,四子托雷按蒙古舊俗,得蒙古本部。

金帳汗國(1243—1502年)。初為術赤封地,拔都西征後擴大,1243年以薩萊為都建國。後拔都又將鹹海東北之地分給其兄翰魯朵,稱白帳汗;將鹹海以北、西至烏拉爾河之地分給其弟昔班,稱藍帳汗,總領於金帳汗之下。14世紀金帳汗國鼎盛,蒙古人逐漸與欽察人融合,並改信伊斯蘭教。15世紀分裂出喀山汗國、克裏米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和西伯利亞汗國。1502年金帳汗國被克裏米亞汗國所滅。

伊爾汗國(1258—1388年)。1258年旭烈兀以大不裏士為都建國,其領土多為薩珊波斯舊地。合讚汗時期(1295—1304年),進行宗教、稅收、行政改革,改信伊斯蘭教,國家興盛一時。14世紀中期諸王割據分裂,1388年被帖木兒帝國所滅。

窩闊台汗國(1227—1310年)。原窩闊台封地,1229年窩闊台即汗位後,封地賜予其子貴由。蒙哥即汗位後削弱窩闊台係,曾將其國分封與窩闊台多名子孫。1260年忽必烈即位後,窩闊台嫡孫海都曾聯合察合台汗國起兵爭奪汗位,前後長達30餘年。1310年該國被並入察合台汗國。

察合台汗國(1227—1370年)。原察合台封地,1310年合並窩闊台汗國,但1318年即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並改信伊斯蘭教。1370年西察合台汗國為帖木兒帝國所滅,東察合台汗國分裂。

帖木兒帝國。帖木兒(1336—1405年)出生於突厥化蒙古貴族家庭,幼時行劫右足受傷,人稱跛子帖木兒。1370年擊殺西察合台汗王,自立為蘇丹,宣稱自己是成吉思汗繼承人。1380年占領呼羅珊,1388年滅伊爾汗國。1390年後多次進攻金帳汗國,攻陷薩萊。1398年攻陷印度德裏,殺10萬人。1399年,帖木兒侵入小亞細亞,1402年在安卡拉與奧斯曼帝國激戰,雙方軍隊共百萬人,奧斯曼蘇丹輕敵,結果全軍覆滅。帖木兒還想征服中國,1405年病死於軍中。15世紀後期,帖木兒帝國分裂,其後裔隻統治伊朗東部。1500年中亞北部的烏茲別克人侵入,帝國滅亡。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南下印度,建立莫臥兒帝國。

蒙古人擴張的後果

蒙古帝國是世界曆史上規模無與倫比的帝國,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北冰洋到印度支那,無數的國家和民族都屈服在蒙古騎兵的鐵蹄之下,這是遊牧民族對文明社會所進行的最後一次、也是最激烈的攻擊。落後的蒙古人的征服並未能像阿拉伯人那樣創造出一個獨特的文明,很大原因是它已不可能、也沒有創造出一個能征服人們的宗教。它在世界曆史上主要起了破壞作用,但蒙古人的征服和短暫的統一還是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蒙古征服的最直接的後果,是突厥人在中亞和西亞占據了優勢,蒙古人造就了一大批突厥軍事貴族,從而為突厥人的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蒙古人殺了巴格達的哈裏發,但伊斯蘭教卻征服了所有在西亞、中亞以及金帳汗國的蒙古人,並把他們融合於突厥人之中。

蒙古征服的再一個後果是促進了東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征服把東方和西方聯係了起來,東來的西方人和西雲的東方人在蒙古時期絡繹不絕。馬可·波羅就是其中一個,他向西方人描述了一個富庶文明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