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年,“獅心王”去世,腓力二世的對手換成了誌大才疏的“無地王”約翰。腓力又使用了他慣用的借力打力的手段,挑動“無地王”的侄子亞瑟與之對抗,從中得利。
後來,“無地王”與普瓦圖的呂濟昂家族的未婚妻結婚,惹惱了呂濟昂家族,於是腓力二世趁此機會與呂濟昂家族結盟,並於1202年宣布取消英王在法國領土上的領地,進攻諾曼底。腓力二世一生最榮耀的階段到來了,在此後的一係列戰役中,奪取了加來港、魯昂、曼恩、安茹等地。
“無地王”為了保住王位,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隻好尋求法王的幫助。腓力二世乘機巧奪英王在法國的部分領地,並使約翰承認自己是法王的附庸。
法王的強大引起西歐各大封建主的恐懼,一個反法同盟迅速組成了。他們的成員有“無地王”約翰、法國弗蘭德爾伯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四世等。而腓力二世則和奧托四世的對手、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和西西裏國王腓特烈二世結盟。英法德意諸國的矛盾,可謂曆史悠久。
1214年,約翰組織的反法同盟在法國西部登陸,腓力二世奮起還擊,取得了著名的布汶戰役的勝利,徹底打敗了約翰。這次戰役首次激起了法蘭西民族感情的高漲,也大大鞏固了法國王權,腓力二世因此被譽為“奧古斯都”。
腓力二世在位期間,法國國王的領地擴張了三倍。領地的擴大,最直接的效應就是收入擴大,財大氣粗的王室也可以有更大規模的作為了。
腓力二世與巴黎這座千古名都有著莫大的關聯。卡佩王朝早期的國王,一直在巴黎和奧爾良之間搖擺不定。腓力二世積極營建巴黎城,修建道路和城牆,巴黎的市政麵貌在他在位期間煥然一新,著名的盧浮宮就是他開始修建的,主要用途是拱衛巴黎城。腓力二世還積極扶持巴黎大學,如授予其師生以免稅權和獨立的民事、刑事裁判權力。從腓力二世時代開始,巴黎的首都地位已不可動搖。
由於法國在腓力二世之前,並未確立王位世襲的原則,法國曆代國王在位期間,都要在生前為兒子加冕,以防貴族集團選出其他人來當國王。從腓力二世開始,由於王室力量已足夠強大,這多餘的形式也被廢除了。從此,諸侯選舉國王的“走過場”形式也終結了。
“法蘭西島”
所謂“法蘭西島”是指卡佩王朝早期國王所能有效控製的實際範圍,包括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中遊的狹長地帶,以巴黎和奧爾良為中心,其麵積隻占法蘭西國土的大約1/15。在“島”外,實力強於王室的諸侯比比皆是,如諾曼底公國、勃艮第公國、阿基坦公國等。即使在“島”內,也有著眾多不服管製的城堡主。
“完美怪物”路易九世
腓力二世死後,其孫路易九世(1214—1270年)繼續加強王權。他的祖父雖然從英王手中奪取部分領土,但法蘭西南部仍有大片領土在英王控製下。要使王權足夠強大,路易九世還需走過一段艱難的路程。
路易九世的父親、驍勇善戰的路易八世沒有為卡佩王朝增加多少產業,年紀輕輕就到上帝那裏報道去了,留下了12歲的路易九世及其母布朗歇這對孤兒寡母。路易九世在位的前10年都是由太後布朗歇攝政。
繼位之初,貴族們根本不把幼主放在眼裏,很多人連新王登基儀式都不參加。一些貴族組成反王室的聯盟,公然和國王分庭抗禮。這時英王亨利三世也乘法國內亂之機,兩度出兵入侵法國。路易九世麵臨內憂外患,在母後的輔佐下,繼承先王的大政方針,與城市結成聯盟,並依靠中小貴族,分化瓦解大貴族,經過幾年的努力,王權越來越占明顯的優勢,大貴族的叛亂基本被鎮壓下去。
路易九世為了保持王權的強大和國家的長治久安,進行了經濟、司法、軍事、行政各方麵的改革。
經濟上,路易九世改革貨幣製度,發行質量較好的新貨幣,並頒布敕令,規定這種新貨幣為王室領地內的法定貨幣。在王室領地內禁止任何人私造貨幣。這項措施控製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增加了王室財政收入,加強了王權。
在司法方麵,他把巴黎高等法院從宮廷會議中劃分出來,使其成為全法國最高的上訴法院。起用出身低微、懂得法律知識、辦事認真公正的人擔任法官。並宣布,國王是全國的最高審判官,主持司法審判是國王的神聖職責。
為了消除封建混戰,他頒布法令,禁止封建主在王室領地內進行私鬥。在國王附庸的諸侯領地上實行“國王四十日”政策。如果兩個封建主之間要發生私鬥,挑戰一方在40天內隻許宣戰,不得動武;被挑戰一方可在這期間向法王提出申訴,由國王進行最後的裁決。
路易九世深知軍隊的重要性,有軍則有權,沒有軍權就沒有王權。他推行募兵製,組織了一支精銳的雇傭軍,這支軍隊由國王統一指揮,其戰鬥力遠超以往各自為政的騎士。
路易九世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從小在母親的引導下,基督教精神已經成為他思維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後來的行為充分顯示了這一點,他每天做兩次彌撒,就寢前念50遍《聖母經》,午夜起身參加神甫在教堂舉行的晨禱。他毫不吝惜地捐錢給修會,並成為聖芳濟修會的一員。有時,他甚至還效法耶穌給門徒洗腳的做法,親自給濟貧院的盲人洗腳。他還服侍過麻風病人吃飯。這位恩威參半的君主被後世稱為“完美怪物”。
但他的虔誠也給法蘭西帶來過損害,他嚴禁異教的流傳,設立火刑場和異端裁判所,對待猶太人尤其苛刻,燒毀他們的經書,強迫他們佩戴猶太人的標誌等。
他的虔誠也表現在他對十字軍東征的狂熱上。他領導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軍東征,以十字軍東征史的精彩完結篇載入史冊。前一次從1248年延續到1250年,年輕氣盛的路易以傾國之力出擊,據說有14萬大軍,1800多艘軍艦,目標是薩拉丁後人統治下的埃及。但在占領了達米埃塔港之後,大軍就遇上瘟疫襲擊而元氣大傷。十字軍進攻開羅途中,前來迎戰的埃及蘇丹薩利赫突然在軍中病死,形勢似乎大好,但由奴隸組成的埃及近衛軍在薩利赫的愛妾珍珠小枝率領下仍然打敗了疲憊的十字軍,禦弟阿圖瓦伯爵捐軀,他本人也“光榮地”淪為階下囚,交納了80萬金幣的罰金後才獲釋。此戰對埃及的曆史影響更大,阿尤布王朝因此覆沒,開始了“奴隸王朝”的統治。
後一次從1269年到1270年,路易九世不顧國內大多數貴族的反對,帶領6000騎士和3萬步兵進攻突尼斯。開始時勢如破竹,但瘟疫總愛跟他作對,這一次,他病死於詭異多變的北非沙漠中。按今天的觀點,他的東征是失敗的,但按那個時代歐洲的騎士精神,無論被俘還是死於征途都是一種很大的榮譽,正因為如此,在他病死27年後,他被羅馬教廷追認為聖徒,贏得了“聖路易”的尊號。
在西方世界,以“聖路易”命名的地名和建築很多。如法國凡爾賽聖路易大教堂、加拿大魁北克聖路易湖等,都是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法王。
三級會議
三級會議,是法國中世紀的等級代表會議。參加者有教士(第一等級)、貴族(第二等級)和市民(第三等級)三個等級的代表。通常是國家遇到困難時,國王為尋求援助而召集會議,因此會議是不定期的。它的主要職能之一是批準國王征收新稅。在會議期間,三個等級各自討論議案,隻有在擬定對國王的回答時才舉行聯席會議。三個等級,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決權。
1300年,法國與弗蘭德爾交戰,財政支出增加。腓力四世向法國教會征稅,遭到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拒絕,雙方發生衝突。為了爭取社會各階層的支持,1302年腓力四世召開第一次三級會議。英法百年戰爭時期,為了抵抗外敵,三級會議有權監督政府。16~17世紀初,專製王權加強,三級會議的權力被削弱。從1614年到路易十六統治時期,三級會議中斷了175年。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夕,由於國王財政困窘,在凡爾賽宮重新召開三級會議。第三等級代表(包括資產階級)要求取消等級區分,按人數表決。提出三個等級一起開會,共同審查代表資格的建議。在遭到拒絕後,第三等級於6月17日自行召開國民議會。至此以等級為基礎的三級會議完成了曆史使命。
愛德華三世:克勒西一戰成名
1337年至1453年間,英法之間爆發了一場長期的戰爭,由於這場戰爭時斷時續地進行了一百餘年,所以史稱“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的起因,表麵上與法國王位的繼承有關。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死後無男嗣,法國三級會議以“婦女或其子均不得繼承王位”為由,擁立查理四世的堂兄瓦洛瓦伯爵之子腓力為國王,史稱腓力六世。不過,英王愛德華三世也想染指法國的王位,他始終認為自己更有權利繼承法國王位,因為他的母親是查理四世的妹妹,這是他日後公開入侵法國的理由之一。
當然,雙方都明白,王位繼承不過是個幌子,戰爭真正的原因蘊藏在更為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之中。從根本上講,百年戰爭的爆發是英法兩國幾百年來領土爭執和其他各種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14世紀初,法王力圖以最高領主的身份剝奪英王在歐洲大陸的最後一塊領地,法國與蘇格蘭結盟的動機也就是要削弱英格蘭的國力,進而實現這一最終目標。在這一問題上,愛德華三世不僅根本無意作出讓步,而且還想恢複亨利二世時期的龐大版圖。雙方針尖對麥芒,豈能不開戰端?
兩國在佛蘭德的利益衝突也是引發這場戰爭的重要原因,佛蘭德是西歐封建時代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與英格蘭的經濟關係極其密切,佛蘭德繁榮的毛紡織業依賴於英格蘭生產的優質羊毛,而羊毛又是當時英格蘭最主要的出口產品之一,對王室的收入影響極大。腓力六世企圖染指佛蘭德,愛德華三世當然不會無動於衷。開戰前夕,佛蘭德貴族階層明顯倒向法國一邊,城市則公開支持愛德華三世,這就使矛盾更加複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