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2 / 2)

其次,這部作品在結構上不蔓不枝,環環緊扣,使本來就充滿傳奇色彩的題材更是懸念叢生,引人入勝。加上部分地區、村寨、戰鬥情節的真實,使讀者在寫實與虛構的雲海霧浪中穿行,最終的感受落腳在現實的土地上,因為哀牢山上的彈痕猶在,匪首李潤富的莊園猶在,一座座英雄的紀念碑猶在,人們隻不過從田學文的作品中重新走進了那個災難重重的年代,已不管它是小說還是“紀實”,但文學的魅力與生動絕對大於史料的平靜與嚴謹。這正是田學文花費數年工夫采訪、創作的成功之處。

《哀牢山剿匪記》雖然是一部刀光劍影的軍事題材,卻也有真切的愛情和美麗的山水抒懷。因為哀牢山本身就是壯美的,山中的各民族人民本身也是淳樸多情的。他們盡管身陷水深火熱之中,但其愛情和風情都蘊藏著無限的純真與美好。作品中那些動人的情歌,山寨中那些絢爛的風俗,森林中那些美麗的風光,沒有因為硝煙與苦難而被淹沒,隻是“欣賞”的角度和心情不同而已。就像悲傷的人看月亮也是悲傷的,但月亮的存在卻是事實。因此,嚴峻和冷酷中有浪漫與抒情,使這部作品更具有生活的情真。

當然,該部作品並非完美無瑕,作者在運用史料和“創作”的處理上過於拘謹,以致無法更廣泛地展開故事的空間,使情節更生動,人物更豐滿,情節更充實。這大概是多數作者在將史料變為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兩難問題。處理好了,那當是兩種不同效果。就像《三國誌》和《三國演義》一樣。雖然《哀牢山剿匪記》有這個遺憾,但這部作品總體還是成功的。

現在的新平縣,已是高樓幢幢,綠樹重重。各民族安居樂業、團結和諧。每天傍晚以後,縣城中心廣場都是群眾自發性的歌舞、戲劇以及打陀螺、扭花燈等娛樂活動,歡歌笑語,一片歌舞升平景象。一條條柏油路通往哀牢山中的各個鄉鎮——磨盤山、漠沙、戛灑……車輛穿梭、遊人如織。有多少人會想到這一帶曾經是正義與邪惡、血與火的激戰之地。在這片蒼蒼莽莽、鮮翠欲滴的土地上,烈士的鮮血染紅了多少火紅的杜鵑,豔麗的山茶?我相信,讀完這本書,誰都會掩卷沉思,回到那血淚淋淋和英雄本色的年代去挖掘點什麼?開拓點什麼?那麼,你再看哀牢山,就不僅僅是山川綺麗的自然風光,而更多了幾分曆史的悲壯與雄偉。它回蕩著一首錐心泣血的英雄讚歌,高聳著一座永垂不朽的英烈豐碑,仍然能使今天的人為之動容、動情。這就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我們處在今天的偉大時代,無論如何不能忘記過去。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個人,最可怕的就是遺忘:忘掉過去的不幸,忘掉過去的艱難,忘掉過去的被傷害,忘掉過去走過來的曆史……我們現在的一切,都在過去的審視之下。”

革命曆史對於今天的繼承者或者創新者來說,都將是一個永恒的精華吸引和基礎承載。

2008年春節前夕於滇池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