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祖國西南滇中一隅的哀牢山,綿亙數百裏,雄奇巍峨,古木參天。滿山珍禽異獸、遍地泉清瀑美,那是一個峰巒疊翠、四季花豔樹茂的絕美之地。氣勢磅礴的雲海霧靄常年在群山之間翻湧,陽光在密林深處撒播下一片片雲蒸霞蔚,使整個哀牢山更顯得神奇莫測,詭譎空靈。鑲嵌在群山中的村寨鱗次櫛比,梯田入雲,目極之處,無一不在圖畫之中。哀牢山已是今天的名勝旅遊之地,風情奇異之鄉。
曆史上的哀牢山,盡管也壯麗凝重,但在過去的那些時代,曾經是貧困、偏遠、落後的代名詞。長期以來刀耕火種、亥木記事、民不聊生。世世代代的窮困,催生了數不清的土匪、“綠林好漢”以及無惡不作的匪首惡霸。雖然這隻是哀牢山曆史的一麵,卻是一個充滿血腥、悲壯、傳奇的一麵。而關於新中國成立後的哀牢山剿匪,則是雲南當代史上一個重大的事件。
我最早知道有關哀牢山剿匪的事,是在二十年前。那時,我在雲南省軍區政治部從事盧漢起義的史料搜集、整理和編纂工作,其中,部分史料就涉及到盧漢起義後我“邊縱”部隊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三野戰軍在哀牢山剿滅罪惡滔天的大匪首李潤富的內容,部分是當年參加剿匪戰鬥的解放軍官兵方麵的回憶,有些是原國民黨盧漢方麵的有關官員的回憶,這些回憶各有不同的角度,但都是一篇篇實實在在的親曆者的見證。
田學文的這部沉甸甸的《哀牢山剿匪記》,則是一部較全麵真實地反映雲南這一重大曆史題材的作品。作者幾次深入到哀牢山當年我軍民英勇戰鬥過的地方,翻開了已經被歲月折進曆史的一頁頁畫麵,把一幅幅驚心動魄、令人心靈震顫的情景再次展示在人們麵前。
共和國成立初期,垂死掙紮的殘敵瘋狂地負隅頑抗,他們挾裹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妄圖推翻新生的革命政權,對政治上已經翻身的廣大勞動人民群眾也充滿仇恨,進行報複,手段極其殘忍。“剿匪”是當時全國麵臨的一個主要對敵鬥爭任務。發生在哀牢山的這場剿匪,雖然隻是全國剿匪鬥爭的一部分,但卻是一次極為重要艱巨的戰鬥。雲南剛剛和平起義,又是地處邊疆和多民族地區,加上廣袤的哀牢山地形地域的複雜性,使這次剿匪不管在政策上和對敵鬥爭上都麵臨著極大的考驗。
在田學文的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匪徒們令人發指的血腥罪行,對我軍指戰員(尤其是女戰士)和革命群眾,他們殺人不眨眼,其罪行罄竹難書。而我軍幹部戰士,則是處處注意民族政策,宣傳群眾,發動群眾,將軍事圍剿和政治瓦解相結合,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將這群以李潤富為首的惡貫滿盈之徒全部殲滅,人們無不歡欣鼓舞。
關於剿匪的題材,不管是文學作品和影視劇,應該說已比較多,但這部《哀牢山剿匪記》有其自己的特點。
首先,作者是以一個朝聖者的心情既真摯而又激動地在翻閱這段沉重的曆史。他既在慎重地搜尋一段段已經漸行漸遠而又怵目驚心的史實,又在刻畫一個個人們還記憶猶新的英雄人物、英雄故事。它有史料的真實價值,又有文學的蕩氣回腸;他刨掘出一方鄉土的破碎與苦難,又重塑出一地山河的驕傲與偉岸。這是作者傾注在作品中的故土情結,用可讀性極強的文學作品還原了一片故鄉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