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德國人是否支持,奧匈帝國是多慮了。6月30日,德國駐奧大使在報告中分析奧國下一步的動向,稱維也納希望“與塞爾維亞人來一個一勞永逸的徹底清算”。德皇威廉二世讀了這份電報,信手在這行字邊寫道:“要麼現在就清算,要麼永遠不算。”

7月5日,奧國使節在柏林覲見威廉二世,轉交約瑟夫皇帝的信。奧皇在信中表示,奧匈帝國決心懲罰塞爾維亞,俄國很可能站在塞爾維亞一邊。威廉二世明確地告訴奧國使節:“即使與俄國人開戰,我們也堅決支持奧地利。”隨後,德皇召集首相、外交大臣、陸海軍首腦參與的禦前會議。威廉二世告訴他的大臣,俄國和法國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它們可能不會介入戰爭,隻要德國采取堅定立場,即使俄法參戰,德國也有力量對付。對於英國,德皇認為一貫對大陸衝突持隔岸觀火政策的英國人,不會使自己從一開始就卷入衝突的旋渦。

德國的無條件支持,鼓舞了奧國人。7月19日,奧匈帝國政府經過反複斟酌,並征求了德國人的意見之後,起草了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7月23日下午6時,奧國大使向塞爾維亞政府遞交了最後通牒,其內容有:取締塞爾維亞境內一切反奧組織,嚴懲各種反奧宣傳;根據奧地利提供的名單開除塞軍中反奧軍官;懲辦邊防軍中與刺殺大公有關的人員;由奧地利派代表赴塞,直接參與對大公遇刺事件的調查。通牒要求塞爾維亞政府必須在48小時內作出答複,如在此期限奧地利未接到令人滿意的答複,將斷絕與塞爾維亞的外交關係。

塞爾維亞政府收到最後通牒後,立即與彼得堡協商。俄國外交大臣薩宗諾夫看了奧地利的最後通牒文本,驚愕地大叫:“這就是大戰了!”7月24日,他召見奧國大使,怒氣衝衝地指責奧國試圖對塞爾維亞開戰,要把歐洲推入戰火。薩宗諾夫揚言,俄國絕不會對塞爾維亞撒手不管。當天,俄軍發布秘密命令,開始局部動員,並規定如果德國站在奧匈帝國一邊,就實行總動員。

就在奧國遞交最後通牒之時,法國總統彭加勒正乘著專列行駛在從彼得堡到巴黎的漫長鐵路線上。7月19日至23日,彭加勒率法國代表團對俄國進行訪問,與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了多輪會談。法國總統在歐洲局勢如此敏感的時刻訪俄,引起人們眾多猜測。毫無疑問,這次訪問協調了俄法兩國在歐洲危機麵前的立場。

俄國外交大臣薩宗諾夫約見奧國大使之後不久,又會見了法國大使,詢問法國對危機的看法。法國大使明確表示:“法國不僅在外交上堅定地支持俄國,而且在必要時將履行自己的盟國義務。”

雖然獲得俄法的支持,塞爾維亞仍小心從事。它一麵疏散居民,開始軍事準備,25日下午宣布總動員;一麵試圖妥協,以讓步化解危機。25日下午5時50分,在離最後通牒限期隻有10分鍾之際,塞爾維亞首相帕希奇召見奧國公使,將對最後通牒的複文交給公使。在複文中塞爾維亞除少數條款外,幾乎完全接受最後通牒,並表示,如果奧國不滿意,它同意由海牙國際法庭或大國進行仲裁。奧國公使傲慢地拒絕了塞爾維亞政府的複文,他聲稱:“由於在最後通牒規定的限期內沒有接到塞爾維亞令奧國滿意的答複,從現在起,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斷交。”隨後,奧國外交人員從貝爾格萊德撤回。當天晚上,奧軍開始動員。德國一麵讚賞奧國人的行動,一麵又對他們遲遲不采取軍事行動感到惱火。它警告俄國:“如果俄軍在俄德邊界動員,德國將被迫進行動員。”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不顧德國警告,宣布實行總動員。翌日,奧匈帝國開始總動員。31日,德國政府分別向俄法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立即取消總動員,並在12小時內對此作出答複;要求法國保證保持中立,在18小時內作出答複。俄國沒有答複,法國則表示它將保持行動自由。8月1日,法德分別宣布總動員。當天晚上,德國對俄宣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

在戰爭危險發展的過程中,英國狡猾地采取模棱兩可的模糊政策。7月23日,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在接見德國大使時仍稱,“這是你們四大國的戰爭”,顯然將自己置身局外。這給了德國人一個錯覺,認為英國人在戰爭中將持中立立場。然而,當7月28日奧地利對塞爾維亞宣戰時,格雷再次接見德國大使,聲稱如果衝突僅限於俄奧之間,英國將不予幹預;但是如果法德都參與戰爭,英國將重新予以考慮。德國大使試探地問:“如果德國保證戰後不再割占法國領土,英國是否可以保持中立?”英國否定了這種可能。英國立場的變化使柏林感到困惑和措手不及。奇怪的是英國又於8月1日向法國人建議,德國如不首先進攻法國,法國應保持中立。法國人予以斷然拒絕。

8月2日,德國照會中立小國比利時,要求準許德軍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3日,比利時拒絕德國要求,並向英國求援。4日淩晨,德軍入侵比利時,英國隨即向德國宣戰。

意大利一向反複無常,早在1882年,它就正式加了同盟國,但戰火燃起後的1914年8月,意大利卻宣布中立。協約國積極拉攏意大利,並開出優惠條件,除了許諾將意大利所覬覦的奧地利統治下的達爾馬提亞、的裏雅斯特等地區交給它,意大利還將獲得土耳其的一些省份及北非一些地區,英國並同意給意大利5000萬英鎊貸款,作為它的參戰費用,以及加入協約國的“見麵禮”。

意大利看到自己的要求全部得到滿足,便於1915年4月26日與英法俄簽訂《倫敦秘密條約》,正式脫離同盟國,加入協約國。5月23日,意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一年之後,對德國宣戰。

一場囊括38個國家、牽連人口達15億的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各打各的算盤

兩大軍事集團的動機是這樣的:

在同盟國方麵,德國的目的是企圖建立一個從北海、波羅的海到亞得裏亞海,從柏林到巴格達的大德意誌帝國,這個大帝國的核心部分是一個中歐帝國,即把德國的國土在西部擴展到比利時和法國的部分領土,在東部擴展到波蘭全境。不僅如此,德國還要摧垮英國的海上壟斷權,奪取英法的殖民地。奧匈帝國的目的是奴役巴爾幹,吞並塞爾維亞,奪取薩羅尼加,走出愛琴海,占領屬於意大利、俄國和羅馬尼亞的若幹土地。意大利則要瓜分北非沿岸的突尼斯、的黎波裏和昔蘭尼加占領的裏雅斯特和阿爾巴尼亞等地區,在地中海建立霸權。

在協約國方麵,英國力圖通過戰爭擊敗競爭者德國,粉碎德國建立海上霸權的企圖,奪取其在非洲的殖民地;分割土耳其,鏟除德國在中近東的影響,從而鞏固英國在埃及的地位;在戰爭中削弱俄國和法國。法國的計劃是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占領德國的薩爾區和萊茵區,盡可能肢解德國。俄國希望通過戰爭摧毀德、奧在土耳其和巴爾幹的勢力,確立自己在這一地區的統治,建立從易北河到中國、從亞得裏亞海到北冰洋的大斯拉夫帝國。

總之,這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分割世界而進行的非正義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