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倫斯坦雖然失利,卻保存了實力。為了德國長遠的利益和穩定的發展,華倫斯坦建議斐迪南同瑞典講和。這種想法引起斐迪南的不滿,他再次解除華倫斯坦的職務。華倫斯坦憤然而歸,在回捷克的路上突然死去。
得知華倫斯坦已死,瑞典人覺得斐迪南手下已無良帥,於是麻痹大意。士兵們整天喝酒、賭博,軍容大亂。因此,當斐迪南領著西班牙人殺來的時候,他們已經無法抵禦。德國在西班牙的幫助下,又一次打敗了新教同盟國。但這次戰爭還是造成大量的德國士兵傷亡,百姓流離失所,使得德國的土地大片荒蕪。
年輕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對丹麥、瑞典的相繼失敗感到憤怒。他覺得,為了新教同盟的利益,必須給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擊。於是在法國首相黎世留的斡旋下,英國、荷蘭、威尼斯、瑞典等紛紛支持法國。法國終於成為戰爭的主角。
1635年,法國正式向西班牙宣戰。西班牙國王下令全力打擊法國人。起初,法國軍隊由於經驗不足,被西班牙軍打得節節敗退。西班牙和德國的默契配合,讓法王路易十三傷透了腦筋。英國、荷蘭等國紛紛慷慨解囊,有錢的出錢,有兵器的支援兵器,甚至為了提高法軍的作戰能力,還派出一批批教官參與訓練指導。各國的幫助,給了法國軍隊極大的信心。1643年,法軍調集優勢兵力參加了洛可瓦會戰。經過一番血戰,法軍獲勝,從此轉變了戰局。西班牙國王腓力三世得知戰況,感到大勢已去,命令西班牙退出這場戰爭。從此,西班牙失去了一等強國的地位。沒有西班牙的支持,斐迪南隻好求和。
1648年,德國被迫簽訂《威斯特伐裏亞和約》。
三十年戰爭,結束了自中世紀以來“一個教皇、一個皇帝”統治歐洲的局麵,德國分裂為近300個獨立的大小不同的諸侯領地和100多個獨立的騎士領土,皇帝企圖在歐洲恢複天主教地位完全破滅,神聖羅馬帝國事實上已不複存在。
與此同時,由於德國是三十年戰爭的主戰場,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六分之五的鄉村被毀滅;捷克和撒克遜的礦山全部被破壞;人口減少三分之一以上,捷克居民在戰前有300萬,戰後隻剩78萬人;工商業急劇衰退,絕大多數城市淪為諸侯的統治中心。
西班牙失去了一等強國的地位。戰勝國法國從這場戰爭中得到了德國大片領土,包括在1552年占領的梅斯、土爾、凡爾登等洛林土地得以承認,阿薩斯和下阿爾薩斯以及西南德意誌的一些地區。法國因此成了歐洲霸主。
戰勝國瑞典也得到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擁有德意誌北部各重要河口。而且由於成了德意誌的諸侯,可以隨時參與德意誌的內部事務。此外,瑞典還得到一大筆賠款。瑞典因此成為北歐強國。
和約正式承認荷蘭獨立;正式承認瑞士脫離神聖羅馬帝國,成為獨立國。
在宗教方麵,和約規定加爾文教徒享受與路德教徒同樣的權利。教會財產的歸屬以1624年初持有的情況為準。新教得以承認,在帝國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人數各占一半。
歐洲宗教一統局麵的終結
三十年戰爭之後締結的《威斯特伐裏亞和約》,在歐洲曆史上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和約大體劃定了歐洲大陸各國的國界,奠定了近代歐洲的國際局麵。通過締結這個和約,西班牙完全喪失了霸權地位,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的新霸主,瑞典則稱霸北歐。
《威斯特伐裏亞和約》的締結,是繼文藝複興、宗教改革之後對羅馬教皇權威的又一次沉重打擊,其政治權威從此喪失殆盡。
和約還開創了由國際會議解決國際問題的先例,從而成為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一切國際條約和協定的最初文獻。從此,歐洲局部地區的問題往往成為全歐關注和討論的焦點,歐洲走向一體化的帷幕已經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