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腫瘤康複中的作用不僅局限於扶正及強化機體免疫功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髒腑氣血功能的梳理,重新建立人與自然、人體內部的一種全新的平衡狀態,改變癌症患者所處的“癌狀態”,從而清除體內殘留的癌細胞,杜絕癌細胞的再度生長。這就是我們通過10多年臨床實踐,提出的癌的“狀態療法”。我們認為,通過中醫藥改變“癌狀態”,是腫瘤康複的重要保障!
解除心魔是癌症康複的秘訣
有人曾對一組癌症患者的生活史作過調查,發現這些患者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從童年時便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他們或早年喪母,或青年失戀,或中年喪偶,或老年失子。所有這些精神刺激,使他們變得沉默寡言、顧影自憐,對生活失去信心,對工作缺乏熱忱,進而抑鬱悲傷,情緒緊張,精神壓力沉重。
德國科學家巴特魯施博士在研究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時發現,病情發生比較嚴重的10位患者中有9個與絕望、孤獨的心情有關。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對早期施行手術治療的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實行預後觀察,結果發現對治療效果表示懷疑、情緒壓抑、焦慮的患者,病情常常複發且預後不良。
由此可見,一個人能夠經常保持豁達的性格和良好的情緒,培養和維護健全的人格及社會適應能力,對於防治癌症是非常重要的。
在探索征服癌症的眾多途徑中,對癌症患者心理特征的關注和重視具有重要意義。多數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征是:①在認識上,認為得了不治之症,以至於談癌色變;②在情緒上,產生“這下可完了”的悲歎,絕望感強烈;③心理上嚴重失衡,正常心理活動得不到調節,功能明顯降低;④易受不良感受影響,看到別的患者嘔吐,自己也會感到惡心;⑤受癌恐懼的影響,在癌症治療上配合度較差。
因此,臨床診療中一定要不失時機地對癌症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開展多環節、多層次的心理治療,如信心療法、想象療法、放鬆療法、談話療法以及精神寄托療法等,使癌症患者從悲觀轉為樂觀,從恐懼感中解脫出來,從而有信心製服癌魔,從被動地接受抗癌治療轉為主動迎戰癌症,發揮大無畏的勇猛精神,去攻克頑固的癌症堡壘。
總之,對癌症患者心理治療也應采取機智、靈活、多變的方法,也應高度“個別化”,切忌泛泛而談,隻要是患者認為“有益的治療”均可一試。
對於癌症患者而言,更應該放鬆情緒,自我安慰,積極配合醫生進行各種檢查和治療。堅強的求生意誌是最終戰勝癌症的根本,並避免和減少參加各種可造成不良情緒的活動或緊張的工作。
我們曾治療1例晚期前列腺癌多發骨轉移的患者,患者9年前在某西醫院被確診為前列腺癌多發骨轉移,並被告之生存期大約半年。患者並未因此放棄治療,主動尋求中醫診療,我們根據患者病情,確定了中藥配合內分泌治療為主的診療方案,經治療患者病情好轉,目前已生存12年,在整個治療中,患者始終保持了樂觀向上的心態,並積極幫助更多的癌症患者。從這例患者治療情況看,合理治療、科學規範用藥和患者的積極心態是臨床療效的關鍵。
飲食抗癌是癌症康複的最高境界
公元217年,西晉的傅玄在《口銘》中提出了一句至理名言:“病從口入”。在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這句話又有了更深的內涵。現代醫學認為,癌症主要是環境因素引起的,而諸多因素中,飲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約有40%的癌症是由飲食引起的。從世界癌譜分析可知,消化道腫瘤占全部腫瘤的30%,在我國因患消化道癌死亡的患者所占比例占全部腫瘤的65%。因此,飲食因素與癌症關係的研究,已受到世界各國醫學家的普遍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