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秩麵色絲毫未變,說:“我大明天子神聖文武,非蒙古比,我亦非蒙古使者後。能兵,兵我。”意思是說:我不是蒙古人的後代,你要殺,就殺吧。良懷泄了氣,親自給趙秩賠禮道歉說好話,禮遇非常優厚。派他們國家的僧人祖來上表稱臣,進貢好馬以及地方特產,並且送還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多人。明太祖贈給良懷《大統曆》以及文綺、紗羅,並排遣僧人祖禪、克勤等八人去宣揚佛法。
五年,侵犯海盦、澉浦,又侵犯福建海上各郡。倭國後來倒也來大明朝貢,可是他們態度非常不恭敬,朝廷每次都拒絕他們的貢品。洪武十六年,倭寇進犯金鄉、平陽。十七年太祖沿海修築城池,增設巡檢司,派遣巡海大將,招募壯丁,加強沿海衛所的力量。
一直到現在的成祖年間,倭寇犯邊,就沒有斷絕過。在永樂皇帝登基之初,倭國也派人來祝賀,並且在永樂六年,朱棣曾派使者持聖旨賜金印,封倭王源義持為倭國國王。倭寇隔個一段時間,就要來上一次,派人前去斥責吧,源義持就說他已經盡力了,並且上交幾個罪犯稱作抓捕的倭寇而倭寇的犯邊作亂卻始終沒有消停過。明成祖為此事也是經常著急上火,想要派兵征討吧,第一是旁邊還有一個韃靼虎視眈眈,第二就是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曾經立下祖訓,上麵寫了十五個不能征伐的國家,其中就有這個倭國的名字,搞不清楚朱元璋為什麼要把倭國也列上,是為了湊夠十整數呢,還是因為心裏忌憚蒙古人征伐失敗的陰影,也或者兩者的原因都有。總之,現在的朱棣,肯定不能不顧朱元璋的祖訓,隨隨便便的起大兵越海討伐,他手裏有鄭和這支無敵船隊在,倒是不怎麼顧忌什麼風暴之類的,可是公然違抗他爹留下的祖訓,這非常容易讓朝廷裏麵,本來就看他不順眼的一幫老頑固們群起發難的,要是因此激起朝政不穩,那才是真正的因小失大了。
董宇在朝廷裏麵除了認識鄭和,和其他人沒有任何交集,封他個官,又是類似海外酋長的性質,根本就不會在朝堂上引起大臣們的過激反應。讓董宇去倭國,憑借鄭和給他詳述過董宇其人在西洋時候做過的一些事情,朱棣能完全肯定,董宇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大漢族主義者,並且為人奸猾之極!派這樣一個人去倭國,說不定還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差也不過是雙方談崩了,動起武來,董宇不過是朝廷在海外封的一個宣慰使,任何責任完全可以推到他的身上去,這幫老臣們總不能追到海上去抓住他聲討吧?
這些就是朱棣給董宇封了一個看似很大的官的暗中原因,至於說那五艘寶船,幹什麼事兒不得下點本錢呐?鄭和的艦隊裏麵有寶船六十二艘,輪到董宇,才五艘,名義上還都是天朝使者,艦隊總兵官,皇帝的支持力度上卻是天壤之別。不過對這些董宇倒是毫不在乎,他根本就沒有把自己試圖和鄭和相提並論,人即使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名氣的航海家、外交家。自己呢?頂多就是一個陰差陽錯,鑽了時空漏洞的偷渡客,有的隻是一點對曆史模糊的了解,能做到眼下這一步,他就已經很滿足了。
從四夷館到鴻臚寺,再到翰林院、國子監這一通亂跑,為查倭國資料,忙了個四腳朝天,總算大家都知道這位是皇帝將要派到倭國去的大使,有皇命在身,諸職能部門,各衙門差官全都極力配合,總算在幾天之內,讓董宇把倭國和華夏的恩怨情仇了解了個大概。
這幫小鬼子可不光是在滿清辮子王朝中後期和我們結下了深仇大恨,從明朝開始,這幫家夥就不老實了,從朱元璋時期就有倭寇犯邊的事情發生了,也難怪有了後來戚繼光抗倭的事情發生。
眼看就要過年了,出使番國的事情也不是什麼特別緊要的公務,明成祖再不近人情,也不會大正月的把董宇發配到海那邊去,於是董宇得以在大明國都南京城,度過了幾年來的第一個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