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璉的手被碎玉割破了,鮮血嘩嘩往外湧,把這丫鬟的衣裳都給染紅了,看起來十分滲人。
齊蓁微微皺眉,站起身走到櫃子前,翻找出了一隻小瓷瓶兒,用幹淨的紗布將翠璉掌心的血給擦幹,擦了一些淡黃色的藥粉在上麵。
這藥粉是廉肅之前給齊蓁用過的,雖然塗在傷口上熱辣辣的刺痛,但功效卻肉眼可見,之前齊蓁身上被竹席磨破的細細傷口,隻用了兩次就好全了,之後她又往身上塗了不少桃花香膏,現在雪背就跟一塊白玉似的,看不出半點瑕疵。
看著主子細心給自己上藥,側臉姣好柔嫩,比起十五六的小姑娘依舊不差分毫,要不是她嫁過一次,這樣的美人兒何至於被姓廉的肆意欺辱?恐怕是個男人都舍不得讓她受半點委屈,想要將人放在心尖尖上寵著。
上好藥後,齊蓁怕翠璉這丫鬟無意間招惹到廉肅,歎息道:“我會嫁給廉肅。”
翠璉不敢置信的瞪大眼,問:“他、他不是夫人的小叔嗎?”
“是小叔又如何?叔嫂成婚之事在本朝並不少見。”齊蓁說著,將藥粉仔細收好,她之前聽廉肅說過,這金瘡藥名為一日散,傷口在一日之內就能有極大的好轉,最是金貴,現在放著,說不準以後還能用得上。
“可是……可是、”翠璉皺著小臉,雖覺得不妥,但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不過想到二爺的身份,是堂堂錦衣衛指揮史,即使殘了,依舊是聖上身邊的紅人,養傷的這幾個月宮裏的賞賜彷如流水源源不斷的往廉家送,亮的反光的金銀珠寶好幾箱子,翠璉看著那些下人把東西往庫房裏搬,眼睛都直了。
齊蓁捏了捏這丫頭的鼻子,也沒有解釋什麼,像廉肅那種男人,想做的事情沒有做不成的,他一直惦記了自己好幾年,若是真不讓他嚐到滋味兒,恐怕這男人就算死都不會甘心。
心裏已經做下決定,齊蓁對廉肅的身子骨更上心了,畢竟這男人前世裏體弱,沒挨過一場風寒就早早去了,這輩子不良於行,也不知道能不能治得好,齊蓁可不想再守第二次寡,否則她克夫的名聲可就坐實了。
李太醫開了不少湯藥,又時常來到府中為廉肅針灸,如此過了小半個月,男人的腿竟然有些直覺,稍稍能抬起一分。
齊蓁見了,喜得直掉淚,廉肅心裏頗有幾分愧疚,不過他仍不後悔騙了齊蓁,否則以這女人瞻前顧後的性子,若不利用她這點微乎其微的憐憫心,恐怕自己不知何時方能抱得美人歸。
廉肅一向為自己的自製力而自得,但一遇到齊蓁這個女人,他所有的耐力都變得不堪一擊,隻要稍稍碰一下,就會土崩瓦解。
男人的行動快得很,在趙恒去水牛村給齊樂下聘之前,就直接將聘禮送到了齊家,雖然他知道齊蓁不待見娘家人,但該走的流程還是要走一遭的,否則別人肯定會拿齊蓁說嘴,廉肅又怎能舍得?
聘禮準備的不少,不過往水牛村送的不多,齊蓁跟齊家人早就斷了聯係,逢年過節都沒有走動,東西若送的太多,肉包子打狗回都回不來。
十幾口箱子都抬到了玉顏坊中,廉肅知道齊蓁喜歡真金白銀,所以送的聘禮頗有分量,除了金銀之外,各色寶石、龍眼大的珍珠,應有盡有,這些都是崇德帝的賞賜,廉肅現在用來下聘,也算是物盡其用。
好在這男人還記得齊蓁的身份,因再嫁之身,齊蓁不想太過張揚,否則成了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可不算什麼好事,齊蓁自己還是挺看重名聲的,不過寡婦再嫁,說什麼難聽的都有,她也不會往心裏去,否則那些人的唾沫星子都能將她給淹死。
比起廉肅給齊蓁的聘禮,趙家的聘禮瞧著就有些可憐了,同樣是一口箱子,但裏頭的金銀之物不但沒將箱子裝滿,還放了一些綢子,這些綢子雖然也值錢,但卻跟廉肅的聘禮比都比不了,明顯就透著幾分敷衍。
不過想想齊家的身份,隻是水牛村的農戶罷了,要不是生了兩個好女兒,現在還在土裏刨食兒,兩兒子甭提娶媳婦了,恐怕連飯都吃不飽。隻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看著廉家送來的東西,齊樂心就大了,再打開趙家的箱子一看,那些綢緞都是以前的貨色,還有不少發黴了,這般糊弄,明顯沒將自己放在眼裏。
齊樂本想著嫁給大內侍衛,以後必定能過上吃香喝辣穿金戴銀的日子,哪曾想她現在還沒過門兒,夫家竟然如此折辱她,實在欺人太甚。
眼淚好似不要錢似的,劈裏啪啦的往下掉,齊樂直接衝回自己的房裏,用被子蒙住頭,嗚嗚痛哭著,隻可惜齊家人一個個早就鑽進錢眼兒裏了,即使趙家的聘禮跟廉家不能比,但依舊能夠他們一家人吃喝不愁好幾年了,想到齊樂一個丫頭片子能賣出這麼好的價錢,齊父齊母美滋滋的,哪有功夫理會齊樂?
齊樂哭了整整一宿,等到第二天趙家來人,她才抹抹淚,上前頭見客去了。
趙家來的是趙恒的母親與妹妹,趙恒的妹妹趙姝今年正值二八年華,生的一副好容貌,雖然比不過齊蓁,但也算得上秀麗了,此刻站在齊家的大屋裏,看著油膩膩好像多少年沒擦幹淨過的桌椅,怎麼也坐不下去。
房間裏頭昏暗不透光,還有一股異味兒,趙姝皺了皺眉,心下對齊家的觀感更差,她實在想不明白,哥哥也算小有所成,又是大內侍衛,日後說不準還有大造化,為什麼非要去一介村婦?讓村婦當成官夫人,就不怕趙家被人恥笑嗎?
趙姝平日裏在京城也有玩得好的千金,現在因為趙恒與齊樂定親的緣故,一個個都瞧不起趙家,與趙姝疏遠了。
這段日子過得不如意,趙姝眉眼處帶著一股鬱氣,看著齊樂滿眼通紅如同核桃一般紅腫,她心裏更不痛快,譏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