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在麗春工作時間的增加,歐陽永好對麗春的了解越來越多,情況越來越熟悉,進而慢慢地開始形成他自己在麗春的基本工作原則。
按照離開京城時部領導給他提出的要求和建議,同時也參考京城裏一些和自己關係密切的朋友在給自己餞行時提出的意見,以及他自己通過這一段時間對麗春情況的了解以及對麗春幹部的觀察,歐陽永好覺得自己在麗春,必須秉持隻涉及工作,不涉及其他的原則參與地方的工作,但決不介入地方幹部的個人是非,不加入地方幹部的個人圈子,不獲取任何不正當的利益好處。在工作中,堅持就事論事,不將事與人聯係,決策時盡可能多地聽取各方麵意見,集思廣益,博采眾長。雖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但歐陽永好知道,自己到麗春不是來尋求真理的,是下派鍛煉。“自己的最終目標不是在麗春”,這是歐陽永好在頭腦中對自己在麗春的基本定位。也正因為如此,歐陽永好確定,自己在麗春時,一定立足大局,立足長遠,在為人處事上,隻要不違背原則,不喪失立場,不違反政策,不觸及法律,宜寬則寬,宜放則放,得罪人的事盡可能不做,必須得罪的,也要做到仁至義盡,並且努力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歐陽永好反複提醒自己,在麗春時千萬不要和麗春的幹部產生矛盾。歐陽永好清楚,在任何時候,合則兩利,鬥則兩傷,隻有好好地團結麗春幹部並緊緊地依靠他們,自己才能在麗春順利地開展工作。歐陽永好知道,如果自己和麗春的幹部產生矛盾,最後吃虧的肯定是自己。
歐陽永好清楚,自己雖然是市政府的一把手,但在麗春市委來講,自己也隻是一個副職。在現行體製下,地方黨政班子中真正的一把手隻有一個,那就是書記。政府工作隻能是在黨委的領導下開展,按照黨委確定的整體工作思路,在具體的事務上加勁、努力。同時,按照《憲法》和《組織法》的規定,政府的工作還要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盡管自己是從中央機關下來的,但這種體製的特點就決定了不管你是誰,都得按照這個機製來運行。如果違背了,不僅是寸步難行,還會被弄得身敗名裂。
雖然對基層的工作不熟悉,但對地方黨委和政府之間的關係,歐陽永好還是非常清楚的。他知道,政府的工作決不能離開黨委的領導而自行開展。在麗春,歐陽永好覺得更是如此。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了解,對麗春市委書記譚無忌,歐陽永好多少有一些認知。歐陽永好覺得譚無忌不僅經驗豐富,工作能力很強,其處理和應對複雜問題的能力,歐陽永好更是覺得自愧不如。同時,歐陽永好也清楚,譚無忌在麗春工作多年,人脈關係和社會基礎都非常紮實,無論從哪個角度講,自己都遠遠比不上譚無忌。因而在內心裏對譚無忌是非常認同和尊重。也正因為有這種認識,歐陽永好才沒有覺得自己是中央機關下來的,就可以不把麗春當地的幹部放在眼裏,可以自視清高,自認聰明,自以為是;也沒有因為省委書記親自送自己上任,就有恃無恐,無所顧忌,反倒是表現得非常謙虛和低調。
也正是因為歐陽永好堅守的這種內斂原則,才使得秦有益和諶建新認為歐陽永好無能、好控製,並步步進逼,想要把歐陽永好架空,把歐陽永好在麗春的空間擠盡。
實際上,官場和商場一樣,隻要是場上的人,都是各有各的算計,各有各的想法。任何想法都沒有的人,在官場上是沒有的,即便有,也生存不下去。
歐陽永好能夠在中央機關幹到司局長位置,現在又作為有培養前途的幹部下派到麗春擔任市長,內心裏肯定是有想法的,隻不過他覺得這個時候不是踐行他自己想法的時候——這實際上是歐陽永好的聰明之處,他現在在麗春隻是一個二把手,並且什麼基礎都沒有,就是想踐行自己的想法,也基本上不可能。既然明知不可行的事,為什麼要去行呢?如果一定要強行施行,最後竹籃打水可能還是好的,說不定還可能是雞飛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