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到金陽城,那種雄偉的模樣就叫楊理印象深刻。深刻到,他曾認真假設過,要是由他帶兵來攻克這座天下第一堅城,到底應該怎麼做。工家的《攻城》《守城》《築城》共三卷六十篇,楊理早就背的滾瓜爛熟了。但是從書中,他卻並未獲得哪怕一絲的靈感。
金陽兩麵臨地峽,一麵連接陸地,這就表示攻城兵力,隻能在連接陸地的那個方向上部署。但金陽連接陸地的西北麵,卻偏偏三重城牆並列,工事森嚴。如果沒有淇河和汾水割出來的兩道高深地峽,那麼攻城兵力豈不是可以在金陽城西南方向,以及金陽城東方同時部署。一旦二十萬大軍三麵夾擊,以劉晨手中不足四萬的疲敝軍隊,哪裏抵擋得了。所以金陽城難以攻克的原因就在於攻城方的優勢兵力難以全部施展部署,而兵力難以全部施展部署的原因就在於有地峽阻隔。也就是說,地峽高深寬闊是導致金陽難破的主要原因。而填平這兩座地峽,使得兵力可以完全部署,似乎一切都不再是問題。這樣最後一個問題來了,該如何填平,該用什麼填平,這兩道寬深的地峽呢?
楊理為此思考了很久,直到四月的一天,在大營裏,他偶然聽到某個士兵對周圍同袍抱怨哭訴,說是老家來信告知,山上雪水融化,導致山洪爆發,衝垮了岸堤,摧毀了不少良田房屋,淹死了不少人,他們家倒沒事,他未過門的媳婦一家卻慘遭不幸。楊理也對這名士兵得重新打光棍的遭遇感到不幸,不過他卻因此事得以靈光一閃。
洪水,用洪水來填滿地峽!
五六月份,正是並州一帶雨水充沛的時節。淇河與汾水流量暴增,也很屬平常。如果淇河或者汾水的水量激增,水麵能夠高到與金陽城牆城根平行,那麼地峽也就會被流水填平了。地峽被水填平,兵力卻無法在水上部署。當然,如果有船,特別是像南方大江中的那種可以裝載千名士兵,且如履平地浮水的艨艟樓船,那麼兵力的水上部署就不是問題了。
浮水填溝,樓船載兵。攻克金陽城的關鍵,便是浮水和樓船。
在淇河、汾水各自的上遊蓄水築壩,在淇河、汾水兩岸挖渠刨溝,等待雨季來臨,將一切水源全部引入淇河、汾水地峽,那麼浮水填溝的問題就解決了。金陽城周圍都是山林,優質木材充裕。調集千名熟練工匠,日夜趕工,月旬造大船百艘,也不是問題,而除了北方士兵可能不習慣乘船作戰之外,樓船載兵的問題也可以解決了。
......
楊理突然覺得一陣顛簸,想來是馬車走的這一段路況不好。他從馬車廂內推開右手邊的車窗,探出半個頭。護衛在馬車周圍的騎兵有二十個。他們當中的頭領,一個小校尉,驅馬湊到楊理乘坐馬車的右邊車窗前。
“兄弟,咱們前方到何處了,到京師神洛城還需幾日?”
“回太倉令,前方四十裏到達晉安官驛,天黑前能到。而以我們目前的趕路速度,抵達神洛,則尚需十二日。”
“叫眾弟兄加速趕往前方晉安驛。另外,你先派一匹快馬,提前到達晉安驛,吩咐驛丞備好酒食幹糧,以及換乘的快馬。”
楊理看著小校尉身上的鎧甲。
“到了晉安驛我們稍事休息。你們都把身上的鎧甲卸下來,換上輕便衣裳。連帶我的馬車也都先交由驛丞保管。裝足幹糧,我跟你們一塊起馬趕路。這一路往京師去的官道還算太平,我們輕裝上路,節省馬力,速度可以加快。我想六天之內到達京師沒有問題。”
見校尉臉上露出難色。楊理哈哈一笑。
“凡是跟我一塊六日到達京師的兄弟,每人賞錢一萬,布二十匹!”
校尉高興地下去傳達命令了。
楊理又回到馬車廂內坐好。他知道自己的時間緊迫。趙昭軍前升任他為太倉令,並命令他,要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給前線籌來,足夠二十萬大軍再用一月的軍糧。
“雖然隻遷你為太倉令,但孤允你暫行大司農職權。”當時趙昭跟著就逼楊理簽下了軍令狀。趙芒在一旁勸父親收回成命,但卻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