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金陽圍城(一)(2 / 3)

這座築在半島山坪上的三角形城池。兩邊都是大溝湍流,隻有西北邊連著陸地,金陽城的曆代據有者,接力沿著城池西北,由東北向西南方向,一共築了三重平行的城牆。這樣金陽城,兩麵臨水臨溝,一麵高牆環立,真可謂易守難攻。在曆史上,除了五蠻壞洛時期,有次因為大旱饑饉,淇河與汾水幹涸,守軍疲餓被迫投降圍城蠻族之外,金陽城從未被破城過。往往來自大漠草原的遊牧騎兵,即使能夠突破,或是繞道雁口關,來到金陽城跟前,麵對著高聳的城牆和滔滔的淇河、汾水,也隻能惘然興歎。

北漢立國高祖劉誌安,原是魏朝並州刺史兼靖北軍節度使,亂世中苦力周旋,憑險自守,保境安民,最後順勢自立為帝。劉誌安稱帝二十三載傳位兒子劉賢,即後來的北漢文帝,北漢文帝劉賢在位四十一年後,又傳位給兒子,即現今的北漢皇帝劉晨,劉晨現已在位十一年。七十餘年間,三代君主苦心經營,對金陽城進行了數次加固,使其河陸防禦線總長達到了二十裏,三重城牆分為外城、內城、宮城,共有塔樓六十座,另設有甕城十六座。而在外城牆外,又挖了寬十五丈深三丈,設法從淇河與汾水引來水源的護城河。

洛土大周國的當今齊王兼宰相,趙昭,趙延庭,麵對的就是這樣一座幾乎不能攻克的要塞。

金陽城兩麵都是湍流地峽,無法布置兵力。隻有西北麵築有三重並列城牆,這樣陸上進攻,就隻能從西北邊開展。趙昭派軍從淇河下遊渡河,從金陽城外東南,由南向北,先渡過淇河,再由東向西,越過汾水,向金陽城外西北邊的迂回。並且,一邊防備北漢軍出城襲擾,一邊在金陽城外西北十多裏處的山頭上,搶修了營壘。而沿著與金陽城西南平行的淇河南岸,趙昭派遣周軍曆時兩個月,修了四座拔地而起的營壘。沿著與金陽城東平行的汾水東岸,周軍則出動五千人,用三個月時間,築連營寨壘三座,趙昭的中軍大營便設在中間那座。周國出動的二十五萬征漢大軍,分駐在了這些寨壘之中。從周恭帝建平九年十月,到建平十年四月,耗時半年,此次由趙昭親自率領的周軍,完成了對金陽城的戰略合圍。

在合圍過程中,周軍曾數次嚐試,從陸上對金陽北城牆發動佯攻,但都失敗而歸。並且趙昭曾屢次派遣使者勸降北漢皇帝劉晨,但都被後者嚴辭拒絕。

對於劉晨的頑固趙昭沒感意外,他完全知道後者選擇不投降的理由非常充分。

建平七年,在平定東魯國與南理國之後,修養生息還不到一年。以周武帝唯一活著的弟弟,豐邑王宇文執為首的大周皇室宗親,就因趙昭在軍隊、百官以及百姓中,越發高漲的聲望,開始惶恐不安。他們擔心宇文氏江山改姓,暗地開始了針對趙昭的謀刺以及政變的計劃,而且宇文執的女婿,北漢君主劉晨也參與了進來。但是可惜,宇文執不是宦海以及戎馬多年,經驗老道的趙昭的對手,最終事泄被擒。不過,宇文執雖身死族滅,碩果僅存的幼子宇文吉卻在家臣郭毅的努力下,得以逃往北漢。而在郭毅帶著宇文吉逃到周漢邊境時,北漢劉晨派兵接應,並逼退了追捕的周軍,這也使得趙昭與北漢之間的矛盾衝突立即白熱化,戰爭不可避免了。

當年北漢文帝劉賢子嗣諸多,劉晨卻不得寵,更是唯一一個被打發到周國當質子的。不過他卻因此得以與周武帝宇文擁相識,並在為人質的歲月裏,逐漸地博得了後者由衷的欣賞。再後來,若不是周武帝宇文擁施壓北漢文帝劉賢,也根本輪不到劉晨繼位成為北漢國主,劉晨因此對宇文擁一直心懷感激,並曾多次上表,甘為大周北方屏障。可以說,北漢或許會不戰,且奉土歸降於大周,但那絕對是宇文擁說了算時候的大周,而不是此時他河內趙昭說了算的大周。

......

“北漢劉氏與我大周皇室素來親善,然當今北漢國主劉晨皇後,卻偏偏是罪臣,原豐邑王宇文執之女,宇文寧。想當年先帝垂病之際,宇文執與孤俱受先帝重托,輔助今上。豈料,先帝歿後,宇文執狼子野心,欺天子年幼,竟欲取而代之。好在先帝天靈庇佑,賊臣宇文執陰謀敗露,與其黨羽宗族,一並伏法受誅。然其家臣郭毅卻施詭計,偷攜宇文執幼子,僥幸逃脫,為北漢所匿。劉晨包庇我朝罪臣餘孽,已是重罪!而今天下趨統,劉晨卻愚鈍自負,違抗天命,拒不歸朝。此逆天罪過,不梟首戮族,難撫陣亡將士英靈,難消孤王心頭之恨!然金陽天下之堅城,劉氏據此頑抗,竟使我大軍頓兵城下,徒勞無功。諸位與孤再無破城良策,為天下人恥笑事小,久拖下去,恐招致大勢驟變,為時晚矣!”

周恭帝建平十年五月,位於金陽城東,汾水東岸的周軍中軍大營的大帳中,大周的齊王,同時也是大周的宰相的趙昭,再次召集手下各路大將,以及謀臣們,開始了如何拿下金陽城的攻略討論。趙昭對於目前金陽城易圍,卻難攻的局麵很不滿意,二十年的戎馬生涯,他有過太多攻城守城經曆,但尋遍洛土大地,似金陽這般的堅城,他確實是頭次遇到。另外,兩年多以來的滅漢戰爭,早已耗費錢糧軍械無算。而現在金陽城久圍不克,圍城的二十來萬人,每一天的物資消耗,都數量驚人,僵局長此下去,大周國力難以支持,且頻繁向百姓索取軍費糧草,更有激起民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