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土縱橫十三州,百年甲兵角鼓忙。隻待風雲換日月,鐵馬金刀統萬邦。”
”咳,咳...“
......
“洛土好河山,自待天命人!”
“看來朕終究不是這讖言中所講的天命之人。咳,咳...“
......
“魏失其鼎,天下紛爭。朕躬身二十五年,滅東夏,平南梁,蕩西楚,咳,咳...天下諸侯十去其七,而今唯有東海魯國,北境漢國,以及雲州南理,不順天意,據土頑抗。奈何天不憐人,咳,咳...倘若再許朕十年光景,且不論洛土十三州,北漠、西洲、青蕃蠻荒之地,也必入我朝版圖。咳,咳...”
”爾等都暫且回避...延庭,近身到榻前來,朕有話對你說。“
”咳,咳,咳...“......
”我父祖幾代,苦心經營,大周一統洛土,已成定勢。奈何朕宗室不幸,子弟凋零。宇文弗陵年幼,眾卿之中,最具經世濟國之才者,舍你其誰。望卿竭力督導小兒弗陵左右,早日一統天下,以解黎民戰亂之苦,以了朕心未遂之願。“
”哈哈哈,咳咳咳...“
”哈,嗬,咳咳,延庭啊,朕自知大限將至,此間更隻你我君臣。朕不妨直說吧。朕有觀人之智,你有鷹視狼顧之像。朕且放言,若宇文弗陵不肖,你大可取而代之,自掌洛土。“......
”咳咳咳,哈哈哈,延庭,你之心意朕已了然,叫他們都進來吧,咳咳...“
“朕大病月旬,今日卻獨感輕鬆。咳咳,來啊,扶朕起來...今年的麥仁已熟了吧,吩咐廚人送碗麥仁飯來。”
“咳咳,無妨無妨,月旬以來,朕隻進湯藥,腹中早有些餓了。話說,這洛土新麥,每次嚐起來的滋味,都是,真是.......”
......
一晃九年過去了,周武帝宇文擁駕崩時的場景,趙昭仍舊是曆曆在目。
“這怕是一統天下的最後一戰了,待金陽陷落,大軍班師回朝,臣必往太廟告知。”趙昭自言自語道。
“先帝你泉下有知,該當瞑目了。”他最後望了一眼金陽城內,轉身走下了周軍大營中的瞭望台。
......
趙昭,字延庭,二十多年間,出身於豫州河內郡庶民人家的他,從一介分管糧草軍械,默默無聞的布衣主簿,到被雄才大略的周武帝宇文擁賞識,因功累加,漸次遷為重臣。一路走得兢兢業業,同時也是戰戰兢兢!亂世求生苟活已屬不易,亂世追名逐利更加艱難,但趙昭做到了,特別是在周武帝積勞病重,崩歿後,他更是成為四位托孤大臣之首,位列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炙手可熱!
周武帝宇文擁死後,趙昭受命帶兵,曆時五年,先南後北,先易後難,依次剪滅,周武帝生前未曾平定的東魯國與南理國。緊接著,徹底擊敗政敵,大周皇室宗親,周武帝唯一活著的弟弟,豐邑王宇文執,此後已是大權在握的趙昭,被大周幼帝宇文弗陵,以異姓庶民的出身,加封為齊王。更都督中外諸軍事,並被特許,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一時之間,“河內趙氏,代(宇)文興武,夯定天下”的說法開始在洛土百姓口中傳播。
而趙昭與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的戰爭,在他擊敗政敵宇文執後的第二個月,即周恭帝建平七年十月,就不得不正式打響。但戰爭進程卻並未像攻滅先前兩國那般順利。
北漢三代君王都是賢主,任內勵精圖治。對內保境安民,民富國豐,物質充盈。對外交好諸侯,互通商使,少有戰火。雖少有戰事,且地勢險要,憑關據險足以,但北漢三代都不忘常修軍備,兵力亦是強盛。從周恭帝建平七年到建平九年,在周國宰相趙昭曆時兩年多的攻勢下,北漢漸感不支,遂開始舍棄外圍領土,將所剩的兵力撤進都城金陽,以堅城以及充足的糧草,固守待變。這樣,要說北漢自此便要滅亡,還為時早矣。
“精兵五千,金陽永固。”,北漢都城金陽城在洛土以固若金湯聞名天下。
洛土並州的金陽城,始建於六百年前的洛朝宣帝年間,為了防範當時雄踞北方大漠的紅髯人突破雁口關,侵掠內地,洛宣帝派遣大將軍李昂在雁口關以南,洛北的山地中尋找合適位置,以修築城堡。洛土北方最大河流淇河,與其支流汾水,一個由西北向東南流淌,一個由北向南流淌。兩條河各自割出了水急且又寬又深的地峽。位於兩條地峽交彙口西北處的三角形山地半島,位置就變得極為險要。李昂曆時三年,在這座高出水麵十數米的河中半島山坪上,營建了一座堅固的堡壘。堡壘建成後,最初取名定北城,後來大將軍李昂因北拒紅髯有功,被洛宣帝封為金陽亭侯,他營建的定北城也被禦賜名為金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