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章 一個宮妃的命運(3)(2 / 3)

劉邦擔心劉如意會在他身後遭遇不測,於是悶悶不樂,甚至放聲悲歌,而此時的劉如意,年僅十歲。

分封戚姬子如意為趙王,年十歲,高祖憂即萬歲之後不全也。

居頃之,趙堯侍高祖,高祖獨心不樂,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趙堯進請問曰:“陛下所為不樂,非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後有郤邪?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憂之,不知所出。”

劉邦的那個年代,人們的歲數全是按虛歲計算的,也就是說,漢十二年時,劉如意虛歲也才十歲而已,而當時的漢用的是秦時的曆法,以十月為歲首。

因此,劉如意當在漢三年的十月到九月間出生。

由劉如意出生的時間可以反推出,戚姬最晚當在漢二年一月至漢三年十二月間被劉邦納入後宮。

在漢二年一月至漢三年十二月間,時為漢王的劉邦曾有一次大規模納妾的舉動。

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

漢二年四月,時為漢王的劉邦率領漢軍及五諸侯兵合計五十六萬人,攻入項羽的都城彭城,隨後占領了項羽的霸王宮。

把項羽的姬妾納入漢王的後宮,把項羽的珍寶裝上漢王貨車,把項羽的美酒和鮮肉拿出來宴請諸侯王和大功臣。

而戚姬的籍貫是定陶,定陶恰在項羽的西楚國個管轄範圍內,由這些細節可以推測,戚姬或許就是漢王收其貨寶美人中的一個,本是項羽美人的女子。

提起項羽的美人,就不得不提起虞史書中的戚姬和虞姬,有至少兩大相似點。

第一,都常常不離丈夫左右,被丈夫所寵幸;第二,都是女文青,戚姬擅楚舞且會寫詩,虞姬或許不會楚舞,但也會寫詩。

為什麼戚姬和虞姬如此相似呢?或許戚姬本是項羽所鍾愛的女子,但項羽未在征討齊王田榮時將其帶在身邊,於是被闖入彭城的劉邦所虜,劉邦愛戚姬的美貌和才華,納戚姬為妾。

項羽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回彭城,但戚姬已被劉邦送回滎陽,項羽與戚姬不得相見。

其後一段時間,項羽遇到和戚姬有著幾分相似的虞姬,於是納虞姬為美人,並吸取了痛失戚姬的教訓,時刻將虞姬帶在身邊,於是虞姬便有了史書記載中的常幸從。

簡言之,戚姬是加強版虞姬,虞姬是戚姬的替代品。

垓下一戰,項羽大敗,隻得亡歸江東,但項羽放心不下虞姬,擔心虞姬重複戚姬的故事,於是在垓下歌中向虞姬問了一個問題:你該怎麼辦?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用和詩的方式回應了項羽,但現傳的和詩為五言詩,恐不是漢初的虞姬所能創作的,且不像和詩,因此,我們已經沒辦法準確得知虞姬回應的內容了。雖然我們沒法得知虞姬回應的確切內容,但卻能從史書的記載中知道項羽聽完和詩之後的表現。

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羽聽完和詩,哭了,其他人也跟著項羽一起哭了。

項羽帶著大家痛哭一場之後,便披掛上馬,帶著八百壯士,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大約虞姬是用和詩向項羽保證,她絕不會做第二個戚姬,如果她不幸被俘,她一定會以死相抗。

垓下之戰以項羽的自刎身亡而告終,而在垓下驚鴻一現的虞姬卻沒有在史料中再次出現,很可能是被俘後自殺了。

如果虞姬沒有自殺,很難解釋為什麼虞姬沒有被漢王劉邦納入後宮,畢竟,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後就是在前夫魏王豹被殺後被劉邦納入後宮的。

漢使曹參等擊虜魏王豹,以其國為郡,而薄姬輸織室。豹已死,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色,詔納後宮。

但薄姬被納入漢王後宮之後,竟然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裏都沒被漢王劉邦臨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