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很奇怪,劉邦的為人是好酒及色,而薄姬又是劉邦八個留下名姓的妻妾中唯一一個被記載為有色的,好色之君將有色之人納入後宮卻不臨幸,豈不怪哉?對此,合理的解釋隻有兩種。
第一種,此處記載有假,是薄太後後來潤色的。
第二種,此處記載為真,薄姬不被臨幸的原因是戚姬使了絆子。
要知道,當時的呂雉正在楚營為質,而包括劉邦在內的漢國人可能都以為,呂雉已經死於亂軍之中,隻不過死不見屍罷了。
此種情況下,生下皇三子劉如意的戚姬很可能沒有漢王王後之名但有漢王王後之實,統領漢王後宮的便是戚姬。
戚姬知薄姬漂亮,又知劉邦好色,擔心漂亮的薄姬上位,於是想盡辦法打壓薄姬,致使薄姬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裏得不到漢王劉邦的臨幸。
但身上流著魏國王室血液的薄姬非常擅長宮鬥,絕不會在戚姬麵前俯首稱臣。
於是,薄姬發動已得到漢王寵幸但不夠漂亮的發小管夫人和趙子兒演了一場戲,從而激發了劉邦的惻隱之心,得到了侍寢的機會。
始姬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無相忘。”已而管夫人、趙子兒先幸漢王。
漢王坐河南宮成皋台,此兩美人相與笑薄姬初時約。漢王聞之,問其故,兩人具以實告漢王。漢王心慘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
但隨後,戚姬便知道了薄姬已被劉邦臨幸,於是繼續使用狐媚手段,使劉邦再次冷落薄姬。
薄姬曰:“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高帝曰:“此貴征也,吾為汝遂成之。”一幸生男,是為代王,其後薄姬希見高祖。
薄姬是在生下劉恒之後而不是在得到劉邦臨幸之後才失寵的。
劉恒出生於漢四年末,而這一年末,項羽將呂雉放歸漢營,也就是說,戚姬經過大半年的努力,才使薄姬失寵,而薄姬的失寵,或許跟呂雉回歸漢營有關。
或許薄姬不是被動失寵,而是主動失寵。在呂雉回歸漢營之後,薄姬選擇跟呂雉站到統一戰線,共同對付戚姬,與此同時,薄姬也深知,呂雉善妒,她必須選擇失寵來取得呂雉的信賴。
這也是為什麼,在劉邦駕崩之後,善妒的呂後把戚姬發配到永巷為奴,把其他受劉邦寵愛的姬妾都幽禁,卻放薄姬出皇宮到代國去做王太後。
並不是因為薄姬不受寵,而是因為薄姬站對了隊。
薄姬的站隊,不止這一層收益,薄姬的兒子劉恒做代王時,呂太後可是一次都沒搞過劉恒,就連要把劉恒改封到趙地,也是跟劉恒商量著來的,在劉恒婉拒後,呂太後並未發怒。
太後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趙。代王謝,願守代邊。
對於後宮中的爭鬥,劉邦心知肚明。
呂雉、戚姬、薄姬,乃至管夫人、趙子兒、石美人等妻妾的明爭暗鬥,恰似項羽和項羽所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王之間的爭鬥,為了保護戚姬,劉邦選擇將戚姬帶在身邊,尤其是外出征戰時。
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
本來,戚姬以為呂雉已經死於戰火,所以在代行漢王王後職權的日子裏,戚姬也用真心去對待呂雉唯一的兒子劉盈。
畢竟當時的劉盈已經是太子,她善待劉盈,待到劉邦百歲之後,就算她在劉邦生前都未被扶到正室的位子上,她也能在劉盈襲號為帝後成為皇太後。但可惜,劉邦的正室呂雉並沒有死於戰火,而是好端端地回來了。
並且在回來之後聯合薄姬對付她,她便漸漸地明白,已經不能把未來的希望寄托於太子劉盈身上了,畢竟隔層肚皮隔層山。
戚姬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戚姬拿出女人的看家本事,一哭二鬧三上吊,恰好劉邦也對劉盈不滿,於是就坡下驢,劉邦著手改易太子。現在讓她裝病,就是要保全她的性命。
總之是她先起野心,到了那個份上還要跟呂後示威,如果再那樣,誰也改變不了她的命運。
富裕藺簫才藏起劉如意,藺簫不能殺無辜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