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第九課 自信應該表露在創業的行動上(1 / 3)

自信的表露應該從行動上來,而不是從語言上來。

--俞敏洪

對於那些即將創業,或者正在創業的人來說,"誰擁有了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確實,在創業的道路上,一定要與自信同行,創業者才能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別人不相信你沒關係,重要的是,你要相信自己。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動力,是世上最偉大的力量,它能幫你戰勝自卑和恐懼,同時也能使你走向成功。對此,俞敏洪在中央電視台《贏在中國》欄目點評時強調:"未來你做企業的時候,不管你對誰去講,如果你一直強調自己所謂的天才成分的話,對你未來的創業,包括做大了以後吸引人才,將會帶來某種障礙。我個人建議就是說,這種自信的表露應該從行動上來,而不是從語言上來。"

托福和GRE考試,一直為眾多教育學家和有識之士所詬病:美國高等學府製造的標準化語言測試就像智商測驗一樣有些滑稽,高分得主竟然多次是非英語國家的學生,而亞洲地區以中國常常湧現"考試天才"。

外語考試培訓,成了俞敏洪發財的捷徑,這多少讓人覺得有點兒黑色幽默。而更讓人覺得有趣的是俞敏洪本人並非是一個考試天才:"自1978年恢複高考,他就開始參加高考,直到第三年,他才踏進北京大學英語係的大門;1989年,他考完TOEFL和GRE,聯係了3年國外大學卻未能成功,最後還是留在了國內。"

這個總是遭遇考試之神嘲弄的人、這個總和絕望不期而遇的人,在憤怒中和考試較上了勁。俞敏洪說:"未來屬於那些堅信自己美好夢想能夠成真的人。我從自己的痛苦中看到了所有想憑考試奮鬥成功的人的痛苦,我也從這些痛苦中看到了市場、看到了商機。我教給想出國的人考試的技巧,從他們那裏得到學費,共同製造了一個巨大的考試蛋糕,並且將它越做越大。"

有人說,俞敏洪是一個以自己的缺點賺錢的人,他從未對此作出過任何解釋,他講得最多的是自己的信念--從絕望的大山上砍下一塊希望的石頭,天助自助者!俞敏洪的遭遇和他的信念後來就成了新東方的特質,他的人生格言也變成了新東方的校訓--艱苦奮鬥,奮發進取,人生終將輝煌。這種奮鬥精神後來成了新東方吸引那些在無涯的考試之海中苦作舟的人們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當你真正地了解一下俞敏洪,可能你不會那麼認為,因為北大畢業的俞敏洪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那就是從行動上表現出來的那股自信。

事實上,我們從俞敏洪的創業曆程來看,自信是表現在行動上,而絕非語言上。因此,俞敏洪強調,對於每一個創業者來說,自信的力量都是巨大的,如果自信僅僅停留在語言的表露上,那麼這樣的自信倒不如沒有。無獨有偶,美國的威特科公司總裁托馬斯·貝克在接受美國《哈佛商業評論》采訪時也發表過同樣的觀點:"你可以聘到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為你工作。但是如果你孤芳自賞,不能與其他人溝通並激勵別人,那麼他對你一點用處也沒有。"其實,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托馬斯的話,"你可以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是如果你孤芳自賞,過於把自信表現在語言上,不能與其他人溝通並激勵他,那麼你一點用處也沒有,不可能成功。"現代社會,人際關係之網無處不在。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去同別人交流,隻認為自己比別人都強,不聽信好心人的勸告和批評,那你隻有失敗。過於把自信表現在語言上,不能表示一個人的能力如何多強,隻能顯示這個人有如何嚴重的缺點。如果你是一個極具個性而雄心勃勃的創業者,那麼你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因為那樣隻會給你帶來別人的反感及自己的封閉。在這種情況下,不管你多麼的出眾,你也很難成功。因為在現今社會上,個人的力量在一項大事業麵前是非常渺小的,你隻有聯合別人的才智和力量,樂於聽取別人的勸告和批評才能讓你最終走向成功。在這裏,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2001年5月20日,美國一位名叫喬治·赫伯特的推銷員,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銷給了美國第四十三任總統喬治·沃克·布什(GeorgeWalkerBush,習稱小布什)。布魯金斯學會得知這一消息後,把刻有"最偉大的推銷員"的一隻金靴子頒發給了他。這是自1975年布魯金斯學會的一名學員成功地把一台微型錄音機賣給美國第三十七任總統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鬆以來,又一名學員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