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底,積累了一小筆財富的俞敏洪飛到北美,這裏曾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當年就是為了湊留學的費用,他丟掉了在北大的教師職位。在加拿大,曾經同為北大教師的徐小平聽了俞敏洪的創業經曆怦然心動,毅然決定回國和俞敏洪一起創業。在美國,看到那麼多中國留學生碰到俞敏洪都會叫一聲"俞老師",已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工作的同學王強也深受刺激。1996年,王強終於下定決心回國。
在俞敏洪的鼓動下,昔日好友徐小平、王強、包凡一、錢永強陸陸續續從海外趕回加盟了新東方。經過在海外多年的打拚,這些海歸身上都積聚起了巨大的能量。這批從世界各地彙聚到新東方的個性桀驁不馴的人,把世界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文化、先進的教學方法帶進了新東方。
俞敏洪笑言自己是"一隻土鱉帶著一群海龜奮鬥"。如何將這些有個性的人團結到一起,並讓每個人都保持活力和激情,是俞敏洪首先要麵對的問題。
俞敏洪說,在新東方,沒有任何人把我當領導看,沒有任何人會因為我犯了錯誤而放過我。在無數場合下,我都難堪到了無地自容的地步,我無數次後悔把這些精英人物召集到新東方來,又無數次因為新東方有這麼一大批出色的人才而驕傲。因為這些人的到來,我明顯地進步了,新東方明顯地進步了。沒有他們,我到今天可能還是個目光短淺的個體戶,沒有他們,新東方到今天還可能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培訓學校。
像所有處於快速成長期的民營企業一樣,新東方幾年後也遇到了一次次人事危機。2001年8月,新東方創業三位元老之一的王強決定出走。盧躍剛在他的《東方馬車》一書中詳細描述了這段事實:"在場的人都清楚,新東方可能正沿著一個大家十分熟悉的道路向下滑行,可能麵臨一個私營企業由於決策失誤、理念不合、利益紛爭而導致的內部分裂,有可能出現盛極而衰、灰飛湮滅的庸俗結局。"慶幸的是,在俞敏洪的極力挽留之下,王強最終沒有離開。
新東方的"內亂"沒有就此結束。2003年,北京新東方學校另一位副校長、著名TSE(英語口語測試)教學專家杜子華離開了管理層。2004年,新東方的另外兩位幹將--江博和胡敏也低調離開新東方。
新東方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後,俞敏洪身價已逾10億,其他董事會成員徐小平、包凡一、錢永強身價可能也將上億。以後,在資本力量的左右下,這個"一隻土鱉帶著一群海龜奮鬥"的故事仍將繼續。
從俞敏洪的創業經曆來看,如果沒有當初的勇氣,俞敏洪也許仍然在北京大學教英語,默默無聞,是絕對不可能取得今天如此輝煌的成績的。事實上,無論是西楚霸王當年"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的豪邁舉動,還是莎士比亞"懦夫在死之前就已經死過多次,好漢一生隻死一回"所頌揚的英雄氣概,說的隻是行動的勇氣,或者是行動者的個性,絕非是行動的方式。而這種勇氣和個性都與那種率性而行、經不起艱辛考驗的"勢利兒"擦肩而過。在這裏,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個故事。
一位叫馬維爾的法國記者在一次盛大的國家政要集會上采訪美國第十六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
馬維爾問:"總統先生,據我所知,在您之前的兩屆總統都想過要廢除可惡的黑奴製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們那個時期就已經草擬出來,可是不知什麼原因,他們都沒拿起筆簽署它。請問總統先生,他們是不是想把這一偉業留下來,給您去成就萬世英名呢?"
麵對這樣的問題,林肯微微一笑,回答卻是很簡單:"可能有這個意思吧。不過,如果他們知道拿起筆需要的僅是一點勇氣,我想他們一定非常懊喪。"
馬維爾還沒來得及問下去,林肯的馬車就出發了,他一直都沒有明白林肯這句話的含義。
林肯去世50年後,馬維爾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林肯在這封信中談到幼年時的一段經曆:
"我父親在西雅圖有一處農場,上麵有許多石頭。正因如此,父親才得以以較低的價格買下。有一天,母親建議把上麵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主人就不會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小山頭,都與大山連著。"
"有一年,父親去城裏買馬,母親帶我們在農場裏勞動。母親說,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於是我們開始挖農場上的一塊塊石頭。不長時間,就把它們都給弄走了,因為它們並不是父親想象的與大山相連的小山頭,而是一塊塊孤零零的石塊,隻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們晃動、搬走。"
林肯在信的末尾還說:"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隻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其實,有許多不可能,隻存在於人的想象之中。"
林肯對成功秘訣的解釋是多麼的耐人回味,成功或許就需要麵對困難時的一點兒勇氣,許多困難和不可能隻存在於人的想象之中。對此,俞敏洪提醒那些即將創業,或者正在創業的年輕人,其實,創業並不難,難的就是缺乏邁出第一步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