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腦袋笨的人來說,別人的工作總是顯得卓越出色。同時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自己也似乎可以做得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著自己的上進。腦袋聰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成為人之帥,卻成不了科學家。
覺悟到人的腦力是有限的,把愚笨、赤裸裸的自身拋在大自然麵前,又決心傾聽大自然的直接教誨,隻有這樣才能成為科學家。這就是說,腦袋要笨,同時,腦袋還要聰明這是需要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們進行慎重反省和觀察的。
做成熟的思考者
人類的大腦是由大腦、小腦和連接它們的間腦、中腦和延髓構成。大腦還特別區分出舊皮質和新皮質。
人類所特有的、其他動物身上沒有的高度的喬石,是靠大腦表麵非常發達的新皮質控製的。人的大腦不同於機器,使用久了會有磨損,而是越用越好用。比如學外語,一旦掌握了一兩門外語,再學第三門、第四門是就容易多了。
頭腦的好壞,決非是天生的,主要看你後天如何利用它。所有有成就的科學家、文學家無一例外的都是長期善於用腦思索者。
我們要開發潛在的智力,利用更多的腦細胞,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經常把新的知識和信息透過腦細胞去刺激它。例如:讀書、看報或注意聽別人的談話,對發生在身邊的事勤於思索,多問“為什麼”,養成這樣的習慣,對保持靈活的頭腦大有裨益。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也有人指出:生命在於腦運動。每個人長到10歲左右,每1年大約有10%控製高級思維的神經細胞萎縮、死亡。信息的傳遞速度,也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慢。但這不要緊,如果堅持用腦和注意腦營養的補充,每天又有新的細胞產生,而且新生的細胞比死亡的細胞還要多。
美國科學家做了一項實驗,把平均年齡在81歲以上的老人分成三組:自覺勤於思考組、思維遲鈍組、受人監督組。初級結果是:自覺勤於思考組的血壓、記憶力和壽命都達到最佳指標。3年後,自覺勤於思考組的老人都還健在;思維遲鈍組死亡12.5%;而受人監督組有37.5%已經死亡。由此可見,勤於思考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奧秘所在。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變實驗的英國著名物理學盧瑟福,有—天晚上走進實驗室,當時時間已經很晚了,見他的一個學生仍俯在工作台上,便問道:“這麼晚了,你還在幹什麼呢?”
學生回答說:“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幹什麼呢?”
“我也工作。”
“那麼你早上也在工作嗎?”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
於是,盧瑟福提出了一個問題:“這樣一來,你用什麼時間思考呢?”
古今中外,凡是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學高峰的征途中,都是給思考留有一定時間的。據說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建立,經過了“十年的沉思”。他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偉大思想家黑格爾在著書立說之前,曾緘默六年,不露鋒芒,在這六年中,他是以思為主,專研哲學。哲學史家認為,這平靜的六年,其實是黑格爾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牛頓從蘋果落地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有人問他這有什麼“訣竅?”牛頓說:“我並沒有什麼方法,隻是對於一件事情作長時間熱情地思索罷了。由於德國數學家高斯在許多方麵都有傑出的貢獻,有人稱他為‘數學的王子’,而他則謙虛地說:‘假如別人和我一樣深刻和持續地思考數學真理,他們會做出同樣的發現的。’”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早的思考者,在他的學生柏拉圖記錄的《對話》中,他深遂而明晰的思想永垂青史。在他的出生地雅典,作為一位著名的老師,他創建了自己的學院,並在數十年的時間裏,教授年輕人如何通過辯證的提問分析重要的問題,這就是名揚後世的“蘇格拉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