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創新發展途徑(5)(2 / 3)

甚至我們直截了當予以肯定的,變得更有勇氣使一個人自己更容易受到神秘、陌生、新穎、分歧與矛盾、異常與驚吒等等事物的吸引,而不是變得多疑,顧慮重重,戒備森嚴,或不得不使用減輕焦慮和防禦的手段。

接受肯定的態度

在沉浸於現實和忘我的時刻,我們又很容易在另一種方式中變得較多“肯定”而較少否定,即,我們傾向於放棄批評(編刪、挑揀和選擇、改正、懷疑態度、改善、質疑、拒絕、判斷、評價)。這似乎是說,我們接受了,我們不拒絕,或不斥責,或不進行有選擇地挑挑揀揀。

有些問題就擺到眼前,你不阻攔它,它就會衝進來影響我們。讓它顯露出它的意願,讓它走自己的路,讓它成為它自己,也許我們很欣賞它的本來麵目。

這樣做,更容易在謙虛、放任、承受的意義上成為道家式的人。

信賴同考驗、控製、競爭相對立

以上所說的一切包含一種對自己和對世界的信賴態度,它容許暫時放棄緊張和努力、意誌力和控製、有意識的對付和嚐試。容許自己被眼前問題的固有性質所決定,當時必然含有鬆弛、等待和接納。試圖統治、支配和控製的通常努力和一種與材料的真正妥協或真正領悟材料(或問題、或人,等等)是對立的。特別是涉及未來的問題更是如此。我們必須信賴我們麵對未來新事物時隨機應變的能力。這樣說,我們能看得更清楚,信賴包含自信、勇氣、對世界無所畏懼。也很清楚的是,這種對我們自己麵對未知世界的信賴是一種能力,使我們能完全地、坦誠地、全心全意地麵對現實。

有些臨床的例子可能有助於說明問題。分娩、小便、大便、睡眠、遊泳、性順從都說明,緊張、力爭、控製不得不讓位於鬆弛、信賴,相信應該讓事情順其自然。

道家的承受

道家的學說和承受兩者的含義都很豐富,這些含義都很重要,但也相當複雜,除非用修辭手段,否則很難說清楚。道家對於隨遇而安的創造態度有過一些精微的說明,許多討論創造性的作者曾一再轉述過,有時這樣解釋,有時又那樣說。但每一個人都同意,在創造性的始發或靈感階段,某種程度的承受或不幹預或任其自然在敘述上是有特征可尋的,在理論上和動力學上也是必要的。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這種承受或“任隨事物發生”和沉緬於現實與忘我有怎樣的關聯?

就像藝術家尊重他的材料一樣,這種尊重眼前問題的態度我們可以稱之為一種謙恭和敬意,也可以說認真對待。這等於把它作為一種目的,作為某物自身看待,承認它有自身的權利,而不是作為達到它以外的某種目的的手段,作為達到某一外部的目標的工具。我們對於它的存在的這種尊重態度含有它是值得尊重的意思。

在對待問題、材料、情境或他人時也可以用到這種謙恭或敬意。這種態度有一位作者曾稱之為遵從(順從、服從)事實的權威,遵從情境的規律。我能更進一步,從僅僅容許“它”作為它自己到一種親愛的、關懷的、讚許的、歡欣的渴望,就像對自己的孩子或愛人或樹木或詩詞或寵物那樣,渴望它作為它自己那樣的存在。

這樣的態度對於觀察或理解現實問題的全部具體的豐富內容是固有的需要,有助於理解它自己的性質和它自己的樣式,無須有意的努力,無須把我們自己強加於它,就像我們要傾聽另一個人低聲耳語時必須默不作聲安靜下來一樣。

創造活動傾向於成為人的整體活動(通常如此);他這時是最整合的、統一的、一體化的、統一指向的,全部組織在為熱衷的眼前問題的服務中。創造性因此是係統化,是整個人的整體(或格式塔)性質;它不是像一層油彩那樣塗在機體上或像細菌的侵入那樣,它是分裂的對立麵。這樣的完整是較少分裂而較多一致的。

允許探究始發過程

人的整合過程的一部分是無意識、潛意識,特別是靈感始發過程的恢複,或詩的、隱喻的、神秘的、原始的、古代的、兒童般的東西的再現。

我們有意識的理智太極端地分析性,太理性,太數量化,太原子論,太概念化,因此,它丟掉了大量的現實,特別是不能領會我們自身內部的現實。

審美的觀察而不是抽象

抽象活動是較主動和較多幹預的(較少道學的),比審美態度較多選擇和拒絕。審美是品味、享受、欣賞、關切,它的方式是不幹預、不侵擾、不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