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創新發展途徑(2)(2 / 3)

大多數的成功人士盡管在各自的領域裏表現卓越,看起來輕鬆自如,但他們絕對不是天生就做得到的。

如果你很想做某件事,卻有人告訴你缺乏這方麵的天賦,你不一定要信以為真。你不妨放開手腳去拚一把。你不去親自試一試,怎麼能知道你具備哪方麵的天賦呢?

你過去對自己天賦及能力的看法,你過去發揮或缺乏天賦及能力的經驗,別人對你的天賦及能力的意見等等過去的一切,都可能影響你的前途,你不應該任由這一切主宰你,你應該自己把握、決定你的未來。

每個人都應該去尋找並發現自己能比別人做得好的領域。打個比方,不是誰都可以當大企業家。有人覺得自己適合做企業家,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失業的緣故。不過,這並不能表示你就能做大企業家。要想做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你必須有遠見、有抱負、不怕挫折,忍受孤獨寂寞才行。這可不是每個人想擁有的性格。

有不計其數的人,還沒有弄明白自己到底喜不喜歡這一行,就急於培養自己在這方麵成功的技能和特質。許多年輕人常常會問:“哪些機會搶手做哪一行好?”作為一個聰明的人要問的應該是:“對我來講,做哪一行最好?”每個人得到的答案都大相徑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倒不是因為某一行你不能做。其實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根據你個人的個性特點及想達到的目標,再決定你應不應該做某一行。事實上,有些關於工作的金玉良言,都是建議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再朝哪個方向發展。因為你的努力會促使你達到既定目標。

羅素說:“我發現,如果我要寫一篇題目比較難的文章,最好的計劃是努力加以思索——盡我一切可能努力思索,用幾個小時或者幾天,最後再讓工作轉入潛在狀態。幾個月之後,我有意識地再回到這個題目,發現工作已經完成了。在我發現這個技巧之前,我往往因為毫無進展而連著幾個月憂心忡忡。解決問題並不能靠憂慮,那幾個月的時間等於白費。現在我可以將這幾個月用在其他的追求上了。”

如果我們想想那些作家、發明家和其他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他們的經驗會告訴我們,創造性的觀念並不是在大腦工作時產生的有意識的思維,而是在意識放棄所考慮的問題,並把注意力轉向其他地方時自動和自發地產生的,就好像晴空中響起的霹靂一樣。這些創造性的觀念也不是不經過對問題最基本的意識思維而突然降臨的。這些證據隻能導致一個結論:為了得到“靈感”或“預感”,一個人必須首先熱衷於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或者尋找一個特定的答案。他必須有意識地加以考慮,收集與問題有關的一切信息,考慮一切可能的行動方案。最主要的是,他必須有解決問題的熱望。但是,在他確定了問題之後,他就要在自己的想像中看到預期的結果,並且盡量收集一切信息和事實。這時,多餘的掙紮、焦躁和操心不僅無濟於事,反而可能阻礙問題的解決。

著名法國科學家費爾說,實際上,他的一切有益的想法都是自己沒有積極考慮問題的時候產生的。而且,當代科學家的成功與發現,也可以說都是在他們離開工作崗位的間隙完成的。比如:托馬斯·A·愛迪生在一個問題上卡住時,總是躺下來打一個瞌睡,而不是一味地硬鑽下去;達爾文曾經說過,有一次,他苦苦思索了好幾個月,也沒有整理好《物種起源》中需要表述的一些想法。忽然,有一種直覺在腦海掠過,“我現在還記得我坐在馬車裏趕路所經過的那個地點,當時答案一下子出現在腦子裏,使我高興極了。”

我們往往錯誤地認為,這種“下意識思維活動”僅僅是作家、發明家與“創造性工作者”才有。其實,我們大家都是創造者,不管是廚房裏的家庭主婦、學校師生、推銷員還是企業家。我們都具有同樣的“成功機製”,用以解決個人的問題、管理企業、出售商品,就像創作小說和進行發明一樣。羅素建議他的讀者使用他的方法來解決世俗的個人問題。杜克大學的J·B·萊恩博士認為,我們所謂的“天賦才能”隻不過是一種過程,是人的頭腦以自然的方式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但是我們錯誤地認為,隻有這一過程應用在寫作或繪畫上才可以稱為“天賦才能”。

你內在的成功機製在產生“創造性行為”和“創造性觀念”方麵發揮著同樣的作用。任何一種行為技巧,不管是體育、彈鋼琴、談話或是銷售商品,都不是痛苦地、有意識地去思索每一個要完成的動作,而是在放鬆的情況下,讓事情自然去完成。創造性行為是自發性的和“自然”的,沒有自覺意識和鑽研的性質。即使世界上技藝最為嫻熟的鋼琴家彈鋼琴時,也不能有意識地考慮哪一個手指該觸摸哪一個琴鍵——那樣的話,他連一個最簡單的曲子也彈不好。以前在學琴時,他曾經有意識地思考過這件事,但是後來在練習中,他的行為最終變為一種自動的和習慣性的動作了。隻有停止意識的努力,使彈琴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習慣機製(這是成功機製的一部分)時,他才能成為一名技藝高超的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