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們漸漸地走遠了,寒依失望的低下了頭。一雙堅硬的手臂輕輕的將她托舉起來,將她放進瘦小卻很溫暖的懷抱裏。寒依回過神來,一張熟悉的麵孔出現她的麵前。母親總像是和煦的陽光,驅散埋在孩子心頭的陰暗。母子二人回到了屋內,外婆也隨著進來向小廚房走去,外公早坐在了屋內,一看到老婆子進來,厲聲叫道:“早上這麼長時間幹什麼了,飯還沒有做好!”老太太沒有回答,低聲嘟囔了一句。
“聾了嗎?”老頭子又突然罵道,梅姨打了個哆嗦,埋藏在體內的恐懼瞬間回憶起來。老太太無奈的回答了一聲:“飯就好了,凶啥凶。”老頭子剛要回應她,看看身邊的寒依,又斜一眼梅姨,把到嘴邊的話咽了下去。
寒依將頭埋進了母親的懷裏……揮之不去的記憶從此在她的心裏生根發芽……
有誰還會經常回憶起那個天真無邪,沒有一切煩惱的年齡段;又有誰還在經常懷念那個活潑開朗,可以開懷大笑的童年。
小村離鄉裏的小學大約有三裏地,中間隔著一條婉延的小路。小路崎嶇不平,靠後的一段路甚至長滿了光滑的砂石:岩石碎屑散的滿地都是,有的岩石生的蹊蹺,高度沒過小腿,排列在小路的兩旁;也有的岩石就長得不盡人意,一整塊堆砌在兩米高落差的地方,岩石表麵坑坑窪窪撒滿了碎石,行人稍不留神就會摔個兩腳朝天。每次大人們去鄉裏趕集,無論有多麼要緊的事,到了那裏也必須小心翼翼的,弓著身子一步步探著走下去。
在這個季節裏,天還不是太亮的時候,小路上就會出現一群穿著青灰色棉襖,背著灰色小包的孩子們。孩子們三五成群,嬉笑打鬧的聲音吵醒整個小路。年齡小又頑皮的孩子,一會跑到前麵,一會又將雙手架在身前做出騎著摩托車的樣子,嘴裏還學著摩托車的聲音“嘟嘟”地跑了回來,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偶爾說他們幾句,讓他們消停點,不過也就是說說而已。幾個人相互一笑,紛紛模仿起來,一前一後,排成一列向前跑去,瞬間,小路上塞滿了孩子們的聲響。
經過排列在小路兩邊的岩石群時,孩子們一步一步的邁著大步跑過去,即便是到了那塊讓大人們也必須小心的岩石那裏,孩子們也會毫不猶豫的跑下去。附近的人,一聽到有孩子們的嬉笑聲就會從被窩裏爬起來,一天的工作正式開始。有信耶穌的女人們早上一但聽不到孩子們的聲音就知道雙休日來了,斷斷續續的走到所謂的“教堂”,進行每周必須的“功課”。說是“教堂”其實就是某個人家的宅子,在門口用紅色的漆上畫一個“十”字,貼幾幅歌頌“主”的對聯;所謂的“功課”就是固定的一個識字的女人,捧一本聖經給村裏的女人們講耶穌的故事並教她們唱著歌頌主的歌。要是誰家女人一旦生了些毛病,她們就會勸她來信耶穌,能治百病。到周末的晚上,孩子們會跑到教堂的院牆外麵,聽著“信徒”們的歌聲,捂著嘴偷偷地笑著。母親信耶穌的孩子有時也會直接進去,討幾塊大人們做周末的糖果,興高采烈的和其它孩子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