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展現誠信的美德(4)(3 / 3)

波士頓的一個牧師講了這樣一件事:“一個生活困頓的意大利人走在校園裏,無意中撿到2.5美元的金幣。他沉思了一下,取出一張紙把這2.5美元包了起來,並把它放在失主來找時能看到的地方。後來果然失主找到了這丟失的金幣。你認為這個誠實的意大利人傻嗎?得不償失嗎?這件事很快就被人知曉了,人們都願意接近這個意大利人,並願意與他成為朋友,就隻因為他誠實,沒有把那2.5美元據為己有。一個人的品質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利用好它,你會獲益無窮。”

波士頓市長哈特先生說,半個世紀以來,在他所認識的所有商人中,90%以上在商業交易中都以誠信而著稱,而那些靠欺騙交易的人最後都慘淡出局。他說:“正如不能違背萬有引力定律一樣,誠實也是一條不可違背的自然法則,違背它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最終定會受到嚴懲。也許懲罰可以暫時逃避,但最終的公平卻永遠無法逃避。交易雙方都有對方所需要的東西,雙方交易就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如果雙方都能做到以誠相待,那雙方都會獲益。資本家和工人之間也符合這一交易原則。如果資本家不能誠實對待工人,那工人就不會很好地為資本家創造利潤。反之也是如此,這條交易法則通用生活的方方麵麵。”

正直誠實是一個人之所以能為人所信的基礎,年輕人如擁有了這個基礎,那他一定會成功,正如布爾沃·利頓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取得人們的絕對信任,那他也就離成功不遠了。”

我們熟知的《倫敦圖片新聞》的創始者英格拉姆在創業期間,曾親自跑了10英裏路給一個讀者送報,這樣一個正直誠實的人,如何不能得到人們的絕對信任,又如何不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著名商人斯圖爾特的成功也來源於他的正直誠實。“在我看來,任何詞藻華麗的的廣告也不如做到誠實守信,在你的事業中如一直貫穿著誠實守信,你必定會成功。”

美國總統林肯在做律師的時候,他的正直誠實是遠近聞名的,每一個客戶都非常清楚,如果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方,林肯一定會仗義出手幫自己打贏官司,而如果自己站在非正義一方,林肯會對自己說:“就這案子本身考慮想要勝訴不是做不到,但我卻不能這樣做,因為要你勝訴有欠公平。當我站在法官麵前為你申訴時,我的良心會對我說:‘林肯,你不誠實。’而我無法違背我的良心,因此請你另請高明。”

林肯的正直誠實深入他的血脈之中,這一點每一個人都非常清楚。

喬治·皮博迪在1837年剛移居倫敦後,美國就爆發了席卷全國的經濟危機,許多銀行停止了現金支付業務,大大小小的企業瀕臨破產的邊緣,工人大量失業,全國上下一片恐慌。在歐洲,美國人的信用度降到了最低點,按愛德華·埃弗雷特的說法:“美國發生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信用危機。”但是,喬治·皮博迪卻不在不信任之列。相反,他就如一麵正直誠實的大旗贏得了所有認識他的人和不認識他的人的信任。在那段信用恐慌的日子裏,是皮博迪依靠他的誠實挽救了馬裏蘭州的聲譽,甚至美國的聲譽。大西洋兩岸的貨物批發貿易也由此得到恢複和發展,有許多貨物甚至在交到他手以前就已經銷售一空。

“不,隻要我還沒有失去我的信用,我憑自己一定能還上債務。”這是英國著名小說家瓦爾特·司各特拒絕親友為他因參股的印刷企業倒閉而背上60000美元的債務時說的話。從此,他起早貪黑,努力工作,用掙來的錢一點一點償還債務。許多報紙都用同情的感觸報道了他企業倒閉以及他努力掙錢還債的事情,瓦爾特·司各特把這些報道統統付之一炬,他說:“我現在特別心安,我的那些債主們都說我是一個正直誠實的人,可以不要我還債。但我拒絕了,雖然還債的日子不好過,掙錢的日子也特別難熬,但我卻因我能保持自己誠實的聲譽而感到光榮。”

如果一個人不折不扣地償還已經失去法律效力的債務,那最能說明這個人是誠實的。有許多人就是鑽了法律的這個空子,無賴地占有了一些錢財,雖然他們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但良心的譴責卻是不可避免的。

博爾頓·霍爾是一個法官和稅製改革家,他的父親是一名知名牧師。按照慣例,像他這樣身份的人,可以免除12000美元的債務,但為了悍衛自己的信譽,博爾頓·霍爾還是把這筆債務還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