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最好是能在心情愉快的環境下結束,在態度上必須明確地表現出你不願傷害自己,更不打算傷害對方的人格。對方有意見隻是一時的,隻需彼此深人地溝通就能解決。
最困難的大概就是態度了,態度和個人內涵是同樣重要的。懷著好意卻讓人當作敵人,懷著惡意反而使人當作朋友,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態度會原原本本地傳達給對方。
表情、說話的方法、言詞的選擇、聲調等等,如果都能溫和地表現出“柔和的態度”,再加上威嚴地展現“意誌的強度”,一定可以牢牢地掌握住每一個人的心。
保持謙遜,摒棄嫉妒心理
托馬斯·傑斐遜(1743-1826年)是美國第3任總統。1785年他曾擔任駐法大使。一天,他去法國外長的公寓拜訪。
“您代替了富蘭克林先生?”外長問。
“是接替他,沒有人能夠代替得了他。”傑斐遜回答說。
傑斐遜的謙遜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謙遜的目的,並不在使我們覺得自己的渺小,而是以我們的權力來了解自己以及對於宇宙的貢獻。除了傑斐遜,愛因斯坦和甘地等這些偉人,都是謙遜為懷者。當然,他們並不自卑。他們對自己的知識,服務人群的目標,使世界更趨美好的欲望,都充滿了自信心。
謙遜並非自我否定。它是自我肯定,信任我們為人的正直與尊嚴。謙遜是成功與失敗的融合;我們對於過去的失敗有所警惕,對於現在的成功有所感念。我們不能讓成敗支配自己。謙遜具有平衡作用,不讓我們超於自己,也不讓我們劣於自己;也不是讓我們高人一等或屈居人下。謙遜即是寧靜,使我們不致受往日失敗的拖累,也不致因今日的成功而囂張。謙遜是情緒的調節器,使我們保持自我本色,保持青春常駐。
謙遜具有下列8種成分:
(1)誠懇:誠以待己,誠以待人。
(2)了解:了解自己所需,了解他人所需。
(3)知識:習知自我的本色,不必模仿他人。
(4)能力:擴張聆聽與學習的能力。
(5)正直:建立自我的內在價值感,忠於這份感覺。
(6)滿足:經由了解建立心靈的平和,不需小題大做。
(7)渴望:尋求新境界、新目標,並且付諸實行。
(8)成熟:成熟是彩虹盡端的黃金。你能因成熟而了解謙遜,因謙遜而獲得成功。
謙遜並不表示謙卑。它需要時間來培育,但這是值得的,因為它是快樂的泉源。或許,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巴利的話最為中肯:“生活,即是不斷地學習謙遜。”
查斯特·菲爾德爵士指出:“學識很豐富,卻缺乏正確的判斷力,很可能被人貶為一文不值,背地裏被人貶為‘俗不可耐’、‘假道學’等。雖然你已經擁有了一些學識,為了避免到時受人批評,避免落人一般人都容易落人的圈套,不妨從現在就開始注意這一點!”
真正的智慧總是與謙虛相連,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樣寬厚。一個人隻有了解得越多,他才會認識到自己知道得越少。這是一條人類認識的規律。三一學院的一個學生認為自己已“學有所成”,去向老師辭行,這位老師深知這位學生的底細,看著這位“學有所成”的學生,這位先生慨然道:“事實上,我自己才剛剛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