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晚飯時,遠處的城市廢墟裏開始飄起了嫋嫋的炊煙,顯示著這裏並沒有完全廢棄,仍然有居民頑強的生活著。
馬赫迪指著炊煙嫋嫋的遠處。
“那些地方都是波斯遺民,隨著越聚越多,就會不斷的成長為不安定的因素,數次拉伊叛亂都是由此而來,從倭瑪亞王朝時代,離任哈裏發為了在根本上杜絕這種源頭,才選擇了以大量遷徙大食人為基礎的複興手段。”
賽義德想了想,覺得馬赫迪的說法也不無道理,堅持了五十餘年的荒廢政策都沒能毀了這座似乎具有魔力的城市,最終便隻能選擇用大食人來填充並取代波斯人了。
隻可惜,大食人似乎並不適宜在這裏定居,每次遷徙都難以長久。
現在,曼蘇爾也決定向拉伊移民,看來哈裏發也對聚居在此的波斯人有著不小的忌憚。
“明日一早繞開拉伊,遠離那些波斯人,正是令人掃興!”
大食統治者內部,對波斯人都有著天然的排斥和厭惡,顯然馬赫迪也不例外,他在賽義德麵前已經不再試圖掩飾自己的內心真實情緒。
這是信任的一種表現,賽義德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在新生的阿拔斯王朝內如此順風順水,竟然以商人的身份一躍而成為統治上層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馬赫迪王子以傲慢聞名,卻也對他十分信任的重用,而且向來厭惡商人,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忽然,從拉伊的廢墟裏騰起了一條煙龍,直奔大軍的駐紮地緩緩而來。
兩個人都注意到了這一突發的情況。
“不好,有敵襲!”
馬赫迪身經百戰,馬上就判斷出,所謂的“煙龍”是大隊人馬前進是攪起的塵土。
對此,賽義德並不擔心,他知道,馬赫迪所率領的是大食最精銳的軍隊,任何波斯人的叛亂都難以對其造成威脅。
事實上也果真如此,這支叛亂者嘯聚成的軍隊在馬赫迪大軍麵前不堪一擊,僅僅片刻功夫就敗退的煙消雲散。
敗退速度快到連賽義德都覺得驚訝。
在吐火羅和呼羅珊時,他所見到的波斯人都十分有韌勁,就算敗多勝少,也是一群令當地大食統治者頭疼的叛亂者。
而拉伊附近的叛亂者好像絕無此種特質,除了慣性的反抗以外,顯得一無是處。
馬赫迪輕蔑的揚起嘴角。
“哈裏發被這些蝗蟲們擾的心煩,已經準備肅清拉伊,是我,在哈裏發麵前求情,才沒有徹底毀掉這裏,現在看來,不如讓它徹底毀滅……”
從馬赫迪的話中,賽義德意識到了兩種信息,一是曼蘇爾最初應該打算將拉伊夷為平地,二是馬赫迪對曼蘇爾進行了勸諫。
看來這位年輕的王子是有著不小的野心的,希望以此拉攏那些已經徹底恭順的一部分波斯人的支持,然則他並沒有提出徹底的解決辦法,也就意味著,在保住拉伊的同時,也必須時時麵對不安分的波斯人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