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賽義德跟隨馬赫迪來到了拉伊。
這裏曾經是波斯人苦心經營的城市,直到大食人崛起之後,幾經放棄,他們所能見到的,大多是倒塌以後的殘垣斷壁。
因為末代薩珊王室從泰西封敗退之後,曾經以拉伊作為抵抗的據點,薩珊王朝的支持者們也紛紛聚集在此,直到薩珊末代之王死去以後的五十年內,都不斷的進行反抗。
大食統治者對此十分煩惱,便痛下決心廢棄這座曾經繁華一時的城市。
倭瑪亞王朝末期,哈裏發又決定恢複此地,因為波斯已經滅亡百年,能夠有力量進行反抗的,大都已經逃亡在吐火羅一帶,距離波斯故地的核心地帶,再難泛起什麼大風浪。
不過,就像覆水難收一樣,拉伊附近雖然曾經聚集了許多民眾,可一旦戰亂又起,便都紛紛逃回了原籍。
沒有多久,大食內戰,阿拔斯王朝代替了倭瑪亞王朝,兩代哈裏發都以戰爭為第一執政目標,阿拔斯是為了消滅掉境內的一切反抗力量,而到了曼蘇爾時期其主要目標則對準了西方的君士坦丁堡。
沒有哈裏發的過多關注,拉伊仍舊以眼睛能看得到的速度衰敗下去。
隨著大批貴族和平民的逃離,這裏又再度呈現了廢棄的狀態。
就好像魔鬼的詛咒一樣,後被強製遷徙過來的人,不論有錢人或是窮人,都在逃離,仿佛這是個不祥之第一樣。
以至於複興不久的城市比以往更加的破敗不堪。
大軍最終在城市外紮營,站在一處無名的高地上,賽義德可以一覽大半個城市廢墟,心中難免騰起了唏噓與感慨。
這座城市仿佛就是為那些波斯人而生一般,誰都不知道為什麼,好像隻有波斯人才能經營好它。
這裏曾經在倭瑪亞的初期爆發過不止一次的叛亂,無論有錢人和窮人,都試圖推翻大食的統治。
然則,一切反抗都是徒勞的,他們換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屠殺。
以至於後來的傳說中,拉伊的每一寸土地都遊蕩者不安的幽魂。
也許這就是被強製遷徙而來的人難以久留的另一個原因吧。
“哈裏發決定在三年後向這裏移民,讓他恢複往日的繁華。”
馬赫迪的聲音在賽義德的身後響起,他這次收起了心思,目光從那些光怪陸離的廢墟中轉向了當下身在的小山上。
“倭瑪亞用了幾十年都沒能使這裏恢複舊日的繁華,哈裏發又何必浪費有限的精力呢?與其恢複一座舊城,不如直接重新選址建一座新城!”
賽義德的話雖然是隨口一說,但也不無道理,拉伊對於波斯人而言留下了太多的記憶,包括大食在內,也有著許多不好的記憶。
大食人絕不想在一座飄蕩滿了波斯幽魂的城市裏生活下去,繁衍後代。
而離任哈裏發對拉伊的恢複都是以遷徙大量大食人為基礎的。
倭瑪亞時期,就有不少大食的貴族們對此怨聲頗多,甚至曾經爆發過一次規模不小的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