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我與二郎商議過了,崔冀其人牽扯太多,不宜在神武軍中處置,老相公以為當如何?”
房琯很認真的沉思有頃,便從容答道:
“老夫隻一句話,崔冀從哪來,便教他回哪裏去!”
這正與秦晉和楊行本的想法不謀而合。
達成共識的議題很快又被他們丟下,繼而又商議著洛陽城中騷亂以後的治安問題,房琯認為依靠舊有的河南府體係已經無法有效的維持穩定,因為整個河南府已經被崔冀折騰的烏煙瘴氣,不如便由民兵中選出佼佼者另組一營,取代河南府負責城中治安巡查。
秦晉在進入洛陽之初就曾經下達命令,除了皇城以外,神武軍不涉足城內治安巡查問題,這是為了避嫌,也為了減少軍民之間的摩擦。現在房琯提出來以城內人治理城內的治安,他覺得是個不錯的法子,便欣然同意。
話到此處也就差不多該結束了,眼看著太陽西斜,竟不知不覺間商議了整整一個下午。
房琯突然冷不丁的問了一句:
“老夫聽說大夫有意離開洛陽到河東去?”
秦晉愣了一下,他打算離開河東的事僅在小範圍內做過交代,現在連房琯都知道了,恐怕此事在神武軍內部中高層軍官之間也不是什麼秘密了,於是就大方的點頭承認:
“確實如此!”
“請容老夫猜一猜大夫此去河東的因由。”
秦晉做了個請的手勢。
“如果所料錯差,一定是朝廷的封賞重了,大夫不敢接,也不能接!”
聞言,秦晉心下一動,心道不愧是大唐宰相,居然就能將自己即將趕赴河東的因由猜出個七七八八。但轉念又一想,自己即將趕赴河東的消息已經有風聲傳了出去,朝廷天使即將抵達的消息怕也是遮掩不住的,說不定早有人提前一步由長安抵達洛陽了。
一念及此,秦晉歎息一聲,坦言道:
“老相公正說到了秦某的苦衷,此去河東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豈料房琯卻爆出了一陣大笑。
“大夫處處聰明,如何在此處就犯了糊塗呢?”
秦晉又是一愣,心下盤算著房琯話中之意,口上則問道:
“這又從何說起呢?”
說到這朝廷上爭權奪利的事情,秦晉畢竟經曆得少,房琯眯起眼睛,宦海沉浮數十載,這些機關算計早就不是什麼了不得問題。
“老夫隻送與大夫一句話,天子詔書隻要不是封王,便接下又如何呢?”
“不封王?”
秦晉心下驚詫,房琯在朝廷天使一事上似乎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預判,看來還要再次評估此人的能力,在長於治政以外還要加上一條,精通權謀之術,而這一條也正是秦晉的短板。當初他在長安被各方勢力牽扯的束手束腳,就是吃了這個虧。
緊接著,房琯也不等秦晉說話,自顧自的說道:
“不會封王!一定是國公,封一個國公自是難免,除此以外,還會讓秦大夫以節度使之名坐鎮洛陽,指揮平亂……隻是……大唐立國以來從未有重臣便將以節度使之名坐鎮兩京的先例,想必至少也是個留後的差遣……”
至此,就連楊行本都深深為房琯的表現所折服,他居然全都猜中了,即或某些細節上有些許的出入,也全然是瑕不掩瑜。
秦晉騰的起身,“老相公全都猜中了,封國公也就罷了,讓秦某做這洛陽留守豈非置於火上炙烤?”
此言一出,又輪到房琯驚呆了,他隻猜中了朝廷會委以秦晉留後的臨時差遣,哪想得到居然是洛陽留守。留後與留守雖然隻有一字之差,可結果卻是千差萬別。
留後是節度使、觀察使缺位時的替代差遣,而洛陽留守則非太子親王不能勝任,而在以往的慣例之中,但凡被委以留守重任的,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皇位繼承人。現在朝廷讓秦晉做這個洛陽留守,其包藏的禍心已經等於昭然於世。
不過,震驚之後,房琯還是平靜的說出了自己的建議:
“既然如此,大夫便接下這道天子詔書又如何呢?”
楊行本馬上跳起來急道:
“朝廷心懷叵測,難道房相公看不出來嗎?”
反倒是秦晉經由房琯的提醒,大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便製止了楊行本的質問。
“正當如此,接下詔書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