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廷議起爭執(2 / 2)

這一番舉證下來,崔渙居然就找不到一個可以駁倒魏方進的例子,由此他竟也信了幾分,也許秦晉果然有一雙識人的慧眼。

但是,治國可不是玩笑,又豈能用這種近乎於術士方士的玄乎之言來當做施政的依據呢?

他的目光一直停留在郭子儀的身上,緊接著就又有了主意。

“陛下,臣建議以郭子儀為江南東道招討使,馳援江南。若平定永王之亂,便可經由淮南北上,夾擊叛軍!”

這是老成謀國之言。他不認為現在把秦晉派出去是合適的,畢竟關中初經大亂,人心未定,還需要此人來穩定關中。而且自從潼關於唐朝立國百餘年來第一次被攻破以後,朝廷上下都已經失去了自信,危機感處處可見,一旦秦晉離開關中,必然會造成某種負麵的影響。雖然崔渙一時之間還預料不到會有何種負麵影響,但總歸覺得,秦晉是此時最不易離開關中的。

畢竟朝廷的根本在於關中,關中的根本在於長安,長安的根本則是天子!

為保萬無一失,崔渙絕不想在此時把秦晉調出關中。

崔渙此言一出,李輔國臉上的肉馬上不自覺的抽搐了一下。他與郭子儀有著解不開的仇疙瘩,打壓之尚且不及,怎麼能平白的再送給此人功勞呢?

直至此時,一直默不作聲的秦晉終於站了出來。

“陛下,臣以為郭子儀並不適宜離開長安!”

李亨原本以為這是個最合適的安排,見秦晉反對便很是驚訝。

“秦卿何以有此一言呢?”

“臣近日曾得報,吐蕃國內發生政變,副相瑪祥仲巴傑奪取軍政大權,吐蕃地方兵馬時有侵入隴右地方……”

秦晉與天子和百官不同,始終以一種超然的姿態看待唐朝此時的處境,當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在安祿山一個人身上時,他的眼睛則不曾放過唐朝的任何一個鄰居。

除了回紇人以外,對唐朝構成最大威脅的就屬吐蕃人。

甚至於說,回紇人與唐朝的關係近似於愛恨交加,既相互利用,又想在對方身上撈取更多的好處,這種關係比較微妙,雖然有著潛在的敵意,卻並非難以避免最壞的走向。而吐蕃與唐朝的關係則不同了,這些來自高原的野蠻人,取代了昔日羌人的地位,成為關中腹地最大的隱患。最近這幾十年來,唐朝和吐蕃的相互征伐就從不曾停止過,王忠嗣、哥舒翰等一幹名將也是與吐蕃的數次大戰中才嶄露頭角的。

秦晉依稀記得,就在安史之亂後十年左右的時間裏,吐蕃人曾一舉攻入長安,燒殺搶掠,徹底將唐朝的臉麵踩在地上,踏了個稀巴爛!

而近來,吐蕃人進來頻繁的出現在隴右,秦晉覺得這並非是普通的衝突,應該是一種試探,試探唐朝的虛實,和底線。

畢竟潼關的陷落徹底打碎了唐朝不可戰勝的神話,將唐.軍苦心經營百餘年的均為一朝打散,像吐蕃這種唐朝的世仇自然要伺機上來沾點便宜,就像一隻惡狗般狠狠的咬上一大口。

李亨被嚇壞了,竟失聲道:

“難道吐蕃有犯我之心?”

他做了十餘年太子雖然甚少參與政務、軍務,但也十分清楚開元天寶以來與吐蕃打過的大大小小的仗已經難以計數,此時吐蕃若來趁人之危,是極有可能的!

其實隴右的軍報早在一個月以前就頻頻傳回長安,秦晉在那時就在時時注意著吐蕃人的動向,但這種小的衝突在以往太平年間也不曾斷過,因此便打算靜觀其變,不想以自己的揣測貿然作為根據,是以也沒有告訴李亨他的這種想法。

此時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在關中保留足夠多的人馬,以震懾這些外藩蠻夷,使之不敢輕舉妄動。

然則,隴右的軍報政事堂是知曉的,天子也一定是看過的,難道他們就看不出來嗎?秦晉疑惑的看向崔渙和李亨,李亨的表情是一臉茫然,崔渙則大有驚異自責之色,臉上也是紅白不定。

原來,正因隴右與吐蕃的衝突在開元天寶年間就是常態,所以崔渙便習慣性的忽略了這些看似正常的問題,但今日一經秦晉指出,也不由得生出了一身的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