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驚聞河東事(2 / 2)

李嗣業依舊沉吟,似乎心中還有什麼難以決斷。

段秀實一經有了主意,便繼續力勸:

“副帥,聽說擁立新天子的秦晉乃寒門出身,曾做過新安縣吏,必然深知民間疾苦,倘若能說服此人一道上書,天子必然會三思而後行。”

李嗣業這才抬頭看著段秀實。

“你我從未和秦晉有過接觸,焉知此人脾氣秉性?”

“知與不知,副帥一試便知!”

……

長安,一騎飛入軍營,一同帶來的還有出自於河東的軍報。

秦晉這幾日盼星星盼月亮,等的就是來自河東的消息,今日可算等到了。

然則,拆開外麵的防水油紙以後,秦晉的心便猛然一沉,軍報封皮上居然血跡斑斑。其中的羊皮紙抽出來,上麵寫著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隻看了幾行,他的眉頭就已經擰成了深深的一個川字。

郭子儀見狀,便知不是好消息。

“河東方麵可是局麵轉壞?”

“皇甫恪兵敗了!”

秦晉的聲音就像外麵的深夜,冷的幾乎可以滴水成冰。郭子儀原本端坐的身子不易察覺的顫抖了一下。他在潼關陷落以前,一直謀劃著赴任朔方節度使,即將功成之時,卻功敗垂成,隨著潼關的陷落,楊國忠與李隆基出逃,一切都變的麵目全非。

而朔方軍中有兩支精銳,一支駐紮在靈武,由仆固懷恩所領,另一支就是皇甫恪的兵馬。

“皇甫恪可曾受傷?兵馬折損幾何?”

“皇甫恪到現在還沒有音訊,兵馬亦折損過半。”

郭子儀正端著陶碗,手為之一抖,裏麵滾熱的茶湯差點灑了出來。

“皇甫恪所部戰力雖然不及神武軍,但也不至於敗的如此之慘,難道是發生了什麼意外?”

秦晉順手將軍報遞給了郭子儀。

“並非意外!安史叛賊奪取河東籌謀已久,這一回應該是傾全力而為之!”

郭子儀急急看了一遍,竟有些摸不到頭緒的感覺,叛軍竟在河東勢如破竹,分從代州、潞州兩路齊頭並進。他此前聽秦晉說過,封常清在河北一帶與史思明周旋,因而河東的處境暫時是安全的,可這才一個多月的功夫,怎麼就讓叛軍取得了優勢呢?難到封常清出了意外?

“河東一旦失守,叛軍就會據此地直接威脅關中,潼關之險就沒了用武之地,大夫,須得立即有所決斷!”

河東對於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秦晉隻思忖著,一時間也想不出具體的應對之法。良久之後,終於輕歎了一聲。

“盧杞所部神武軍在絳州與澤州一帶,讓他趕去救援吧!”

兩個人正商量的當口,外麵忽然又接連傳來了急促的高呼聲。

“河東軍報,八百裏加急!”

“河東軍報,八百裏加急!”

這一次送來的軍報,乃是出自盧杞之手,秦晉閱罷,麵色仍舊緊繃。盧杞已經第一時間趕往潞州援助皇甫恪的人馬,以緩和河東道的危局。由於事起倉促,不及請示,隻能先斬後奏。

郭子儀得知盧杞已經帶兵趕往潞州,心下稍安。

“盧杞倒是有決斷,看來大夫沒有選錯人。”

留駐河東的人選,秦晉曾思量再三,裴敬雖然穩重,但卻失之於謹慎猶豫,關鍵時刻難免瞻前顧後。楊行本由於不曾參加過河東一戰,沒有實質的作戰經驗,因此便被安排在了相對安全的馮翊郡。

結果,楊行本在馮翊郡遭到了最為淩厲的攻勢,所幸並沒有讓孫孝哲叛軍得逞。盧杞現在身係河東最後的希望,隻盼望他能堅持住一兩個月,關中才有足夠的時間解決掉孫孝哲的二十萬大軍。

郭子儀似乎想起了什麼,又仔仔細細看了第一封軍報,見秦晉還在沉吟不語,便說道:

“叛軍調走了都畿道的八成人馬,齊集於河北,這對於河東誠然是不幸。然則,之於潼關,卻是萬幸!”

秦晉聽罷,這才苦笑道:

“也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說罷,秦晉長身而起。

“此事容不得耽擱,我這就去宮中稟明天子,然後召集重臣商議。”

對此,郭子儀有些不以為然。秦晉對這種麵子活做的向來無所挑剔,雖然真正的決定仍舊出自於神武軍一係,容不得旁人染指,可終究是讓一幹朝臣無話可說,免掉了不知多少麻煩。

不過,這麼做隻會讓那些有心掣肘的朝臣們覺得秦晉軟弱可欺,得寸進尺也隻是遲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