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君臣誠可恨(2 / 2)

至於魏方進這老家夥,將來有機會再將其拉下馬,狠狠的一腳踩得他永不得翻身。

到了興慶宮,兩人下車後整肅衣冠在黃門的引領下,往天子所在的便殿而去。

楊國忠和魏方進都是奉詔入宮,天子如此急招宰相,顯然是有要事相商。直到與天子見麵以後,楊國忠才知道,天子如此急急召見,所為的正是設立戰時行轅一事。

“臣楊國忠……”

“臣魏方進……”

“.…..拜見皇帝陛下無恙!”

兩人異口同聲,鄭重大禮。

李隆基示意二人入座之後,開門見山的就提出了幾日的議題。

“魏卿建言,朕深以為然,隻是另立官署,卻不是小事,不知魏卿可有具體的章程?”

魏方進向李隆基的上書中僅羅列出了大致的方向,真正的細則卻隻能詳加商議才能定奪。

對此,魏方進似乎早有準備一般,竟從懷中掏出了一份奏章,恭敬的雙手奉上。

“臣側夜籌劃,所有建議細則全在其中!”

李隆基當即大喜,一連說了三個好字,又讚魏方進盡心國事,侍立在側的宦官將魏方進捧著的奏章接了過去,又放在了天子的禦案之上。

李隆基滿麵笑容,也不急著去看魏方進上書中細則,而是將目光轉向了楊國忠。

“楊卿可有建議?”

楊國忠和魏方進早有妥協,自然連聲讚同,又免不了對李隆基稱頌聖明。

李隆基年老,精神不濟,具體的事務細節,他不願過問,唯一要掌握在手的,就是戰時行轅的觀察使,必須出自宮中所信任的宦官,否則一切籌謀就都是事與願違的空談。

“此事關乎國命,在觀察使人選上,兩位愛卿可有建議?”

若再以往,李隆基斷不會就人事任免詢問臣下,但此一時彼一時,他卻還要做出虛心聆聽的樣子,以使臣下對自己死心塌地。

魏方進忽而起身,躬身道:“觀察使執掌甚重,請天子聖裁!臣還以為,當此之時,可在河東、河北、都畿三道分設行轅。”

倘若行轅一旦設立,舊有的地方格局就會被打破,邊鎮節度使都要聽憑行轅觀察使的差遣,如此一來失去了財權的節度使就像是一支被掐住了脖子的老虎,再也翻不起風浪。

而觀察使則一躍而取代了節度使,成為地方最高的監管軍政的長吏。且戰時行轅乃臨時性設置,一旦平叛完成,便可隨時裁撤,順理成章的避免了尾大不掉的潛在威脅。

李隆基沉思了片刻,便已經有了三行轅最合適的人選。

“草詔……以內監景佑為河東道戰時行轅觀察使,張輔臣為河北道戰時行轅觀察使……”

景佑一直在秦晉軍中任監軍,又向來勤勤懇懇,李隆基認為此人雖然有些傾向於秦晉,但宦官畢竟是天子家奴,親疏遠近自然而然的擺在那裏。至於困在太原的張輔臣,正好可以讓他到河北去節製封常清的人馬。

封常清畏罪而走,一直是李隆基的心病,雖然在河北道立了些功勞,但也必須給他重新套上轡頭。

說到此處,李隆基思忖了一陣,雖然又輕輕點頭,好似下定了決心。

“河洛戰時行轅由魚朝恩為觀察使,包括潼關人馬,一體節製!”

就在李隆基口述的同時,楊國忠也提起筆來,開始草擬詔書。身為宰相之一,草擬詔書是他的本職工作,隻是在天子麵前寫就詔書還是頭一遭i!

但天子有所命,既然讓他草詔,那就必須乖乖遵從,由此也可見天子對此事心急到了何種地步。

草詔完畢,李隆基又在禦案上翻出了秦晉的上書,其中有為軍中上下請功的奏章,也有舉薦地方賢良的奏章。

秦晉所請有功之人,李隆基一概詔準,命魏方進按照朝廷律令從重敘功議賞。而對秦晉保舉的地方賢良,則讓魏方進和楊國忠共同商議。

讓皇甫恪接任絳州太守,這實在大出楊國忠意料之外,一旦外部威脅消失以後,秦晉與皇甫恪之間的結盟也必將隨之瓦解,可秦晉又保舉此人為絳州太守,實在匪夷所思。至於慈州太守的人選孫安平隻是個長史,原本就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更與秦晉和神武軍沒有多少瓜葛……

楊國忠猶豫著,該不該附議,魏方進卻再度躬身道:

“臣愚鈍,請天子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