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逆胡送和書(2 / 2)

大致有有三點。其一,安祿山向大唐天子稱臣,但保留天子尊號。其二,唐朝須將河北道、河東道、以及都畿道作為安祿山的封地。其三,君臣名分重新定下以後,雙方罷兵言和,各自相安。

李隆基看罷之後,並沒有憤怒,安祿山提的條件的確是獅子大開口,任誰做皇帝都不可能答應。但何談嘛,總要漫天要價,落地還錢。他甚至在暗想,如果安祿山再退兩步,僅要河北道為封地,去皇帝尊號為異性藩王,自己有沒有可能答應。得出的結論竟是有很大的意願會答應。

然則,這種討價還價的事怎麼可能出自天子之口呢?甚至都不應該出自於宰相之口。

經過了初時的激動,大唐天子李隆基很快平複下來,這份何談的條件,可以說沒有任何意義。隻不過,他也沒有當即表態,而是直視著楊國忠詢問意見。

“楊卿以為如何?”

楊國忠早在來的路上就大好了腹稿,就等著天子發問呢。

“臣以為,此事不宜公開,可由臣負責與嚴莊聯絡。若可緩和局勢,朝廷休養生息三兩載,不愁不能一舉踏平了安賊逆胡!”

楊國忠說的熱血沸騰,一麵又觀察李隆基的臉色,見他神情似乎頗有讚許之意,才壯著膽子將準備好的話和盤托出。

“臣竊以為,朝廷的底線,隻允許河北道一地為安賊封地,必須去皇帝尊號,改稱王,稱臣。”

這些都與李隆基隱隱的想法不謀而合,但是作為天子,李隆基絕不會做表態的。

“此事還有誰知曉?”

楊國忠剛要回答隻有他一人知曉,卻聽殿外黃門大聲道:

“門下侍中魏方進覲見!”

聽到魏方進求見,楊國忠又把到了嘴邊的話咽了回去,此人如此急吼吼的求見,難道也是接到了嚴莊的求和信?

果不其然,魏方進被獲準入殿以後,也向李隆基呈遞了同樣的一封書信。

君臣三人商議了好一陣,其實主要是楊國忠和魏方進商議,李隆基更多的時候僅僅是坐在榻上旁聽,並不發表任何意見。

魏方進認為,楊國忠所設置的底線還不夠,必須讓偽燕裁撤人馬,達到規定數目,如此才可以進一步解除他們對朝廷的威脅。

也就是當著天子李隆基的麵,楊國忠忍住了沒有罵魏方進迂腐愚蠢。

安祿山手握大兵,雖然潼關新敗,卻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猜測人馬這等自斷臂膀的行為,就算傻子也未必會做吧?

“魏相公,裁撤人馬倒好說,不知當由誰去與之密議呢?”

魏方進顯然沒想過這個問題,被楊國忠問的一愣,然後才勉強回答道:

“自然是有司派人前去,難不成讓負責統領國政的宰相去?”

楊國忠卻揪住不放,繼續問道:

“不知魏相公以為,有司何人妥當?”

“這,這個……”

魏方進隻是順口胡說了個建議,實際上哪有什麼合適的人的標準呢?他所為的不過是在天子麵前爭一下寵,表現一下自己而已,但在這方麵他顯然不如楊國忠專業。

被問的啞口無言,楊國忠並沒有打算放其一馬,而是趁勝追擊。

“倘若按照魏相公這等條件,也不用議了,難道指望著安祿山傻了腦袋,會自斷臂膀?說到底,他們不過是想拖延點時間而已。”

楊國忠最後這句話深得李隆基心意,也是他所擔心的。

“楊卿說說,逆胡是如何打算拖延時間,朝廷又如何具體應對處置?”

楊國忠的想法很周祥,一則抱著寧可信其成的態度與偽燕密議何談,二則,又可用拖延時間作為遮掩的幌子。就實而言,兩者虛虛實實,都可以當真,也都可以不作數。

如果偽燕安祿山需要拖延時間,唐朝也同樣需要拖延時間。

最終,李隆基決斷,以楊國忠全權負責此事,並嚴令魏方進不許對外吐露一絲一毫的消息。

與此同時,李隆基又立即將這個嚴莊送信的意外急遞告知身在潼關的高仙芝,讓他有所準備。孰料,高仙芝在得知了這個消息以後,明確強烈的表達了反對,甚至建議殺掉那些為逆胡送信的商賈。理由很簡單,士氣可鼓而不可泄,一旦與偽燕談判,不僅會使唐朝威望盡失,還會使得好不容易鼓起來的唐軍士氣再度萎靡。

李隆基沒想到高仙芝會公然反對,他立時覺得陷入了兩難境地,最為倚重的元帥居然不讚同這種方略,實在令人頭疼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