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二人商議了不到半個時辰,高仙芝的上書便被宦官送到了案頭。
李隆基嗬嗬一笑。
“提起高仙芝,他的上書就到了,朕看看他究竟都提了甚方略。”
隻是李隆基將高仙芝的上書展開後,臉上的笑容一點點消失不見,代之以皺眉搖頭。楊國忠從旁察言觀色,馬上就明白了,高仙芝的上書一定沒能迎合天子的心意。這是他所樂見到的,高仙芝身具中書令的差事,正是他日思夜想得到的。
但是,如果高仙芝屢屢深得聖心,他的希望豈非就愈發渺茫了?
所以,楊國忠打定了主意,絕不會替高仙芝說一句話。他在等,等著李隆基發作。可惜等了好半晌也不見發作,最後僅僅聽到了一聲若有若無的歎息。
“高卿所言甚是,以唐軍之力,並無足夠把握出關擊賊,隻能徐徐圖之!”
高仙芝在這份上書中明確的提出了他的看法,潼關固守是今後半年乃至一年的方略。但這也不意味著朝廷隻消極防守,等著安賊叛軍來攻。而是要在河東道、河北道等地另辟戰場,以此鉗製叛軍集中起來攻擊關中的精銳兵力。
隻要假以時日,唐軍一旦在河北道站穩了腳跟,向北可直取安祿山的範陽老家,向南可直抵東都洛陽。屆時,潼關之圍不但立解,還是關中唐軍大舉東出的大好時機。如此,天下亂局可在兩年內徹底平定。
從高仙芝所擬定的方略中,李隆基看到了極大的可行性,甚至看到了期盼已久的希望。
因而,皺眉搖頭,又轉而變成了嘖嘖稱讚。
楊國忠則若有所失,看來高仙芝的忤逆聖意並沒有帶來他預想中的效果。
“楊卿且看看,高仙芝的方略,如此天下大事可定……”
楊國忠滿懷著好奇與沉重將高仙芝詳盡的方略上書看了一遍,才不得不佩服,此人不動有用兵之能,還頗有大局觀。很明顯,他比死去的哥舒翰更適合這個兵馬大元帥的差事。
隻不過,楊國忠還暗暗腹誹著,既然已經做了兵馬大元帥,又何必還把著中書令的印信不放呢?
現在天子既然首肯了高仙芝的方略,自然也不會收回他身兼的中書令差事。
君臣二人足足商議了一個多時辰,楊國忠忽而想起了押解進京的阿史那從禮,自己收了此人價值不菲的和田玉,此人卻已經身陷囹圄,這對他的口碑會有所影響,畢竟收了錢不辦事的罵名,楊國忠還沒無恥到不在乎的地步。
“聖人容稟,阿史那從禮通敵案已經審結,其證據多為不實臆測,並無坐實……”
李隆基疲憊的抻了個懶腰,漫不經心的說道:
“朕知道了,你全權處置就是!”
阿史那從禮究竟有沒有通敵,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秦晉對他釋放的善意給予了充分的回應,這就足夠了。也正是這份回應,才促使他下定決心在天下大事底定之前,對秦晉施以籠絡之法。至於秦晉與阿史那從禮之間的爭鬥,李隆基並不像過多的幹預。
然而,如果秦晉並沒有將阿史那從禮押赴長安以待聖裁,而是先斬後奏,雖然這麼做也不是不可以,李隆基就隻能選擇另一種態度了。
如此過了大約三五日功夫,政事堂內的宰相楊國忠與魏方進幾乎同時收到了一封有千鈞之重的書信。
楊國忠與魏方進的反應幾乎一模一樣,甚至連冠帶都不及換過,就急吼吼的趕赴興慶宮中麵聖。
“聖人,安祿山求和了!”
“甚?”
天氣悶熱,李隆基本來躺在榻上昏昏沉沉的十分難受,聽到楊國忠突如其來的一嗓子,整個人如墜冰窖,立時來了精神。
“你再說一遍,誰求和?”
楊國忠比魏方進先一步到了興慶宮,他有幾分抑製不住內心中的興奮,安祿山求和這等大事意味著戰事可能和快有出人意料的轉機。
“這是安祿山偽中書令嚴莊的親筆信,托商賈送入臣的府中,請聖人過目!”
偽燕的中書令嚴莊這個人在安祿山起兵前隻是個無名小卒,朝野上下聽說過此人的恐怕不超過兩手之數,然而此一時彼一時,昔日的無名小卒甚至可以讓大唐的天子都為之動容。
“快拿來朕看!”
李隆基也想看看,安祿山是如何要求和的,且先不論朝廷是否答應求和,僅僅是求和這個舉動就有可能暴露了偽燕的外強中幹。
這真是個意外之喜,於炎炎夏日的悶熱中,不啻於一縷微涼清風。
嚴莊在親筆信中所提的條件,李隆基看後直皺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