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顯禮自告奮勇,打算親自渡過黃河去給高仙芝送信。不過,秦晉出於人手吃緊的考慮並沒有同意他的請求,而是建議鄭顯禮派一名與封常清有過一麵之緣,最好是知有其人的部下,前往送信。這樣,可以省去很多因為信任基礎薄弱帶來的麻煩。
“這還不好說,下走麾下每個人封大夫都識得,隻請長史君寫信就是。”
秦晉提筆,久久方才落下。高仙芝和封常清帶兵撤往河東,以秦晉的推測當是打算迂回到迂回到黃河以北的風陵關,再南渡黃河轉進潼關,由此實現他緊守潼關以待天下變化的策略。
封高二人如果回到潼關,便如牛羊入了屠宰場,其下場可想而知。但猶豫了一陣,秦晉最終還是打消了將邊令誠奉天子敕書欲處死他們的消息,如實相告的想法。
因為秦晉不敢肯定,他們知道了自己天子準備處死自己的消息後,還會不會一心不二的為了唐朝與逆胡叛軍搏殺,會不會產生擁兵自重的想法也未可知。在這種要緊關頭,如果再以為他的攪合而使得局麵更為複雜,那就誠非所願了!
有了這種想法後,秦晉便隻談崔乾佑,而絕口不說邊令誠與天子敕書的一字一句。而今崔乾佑被大山火困在陝州以西,崤山以北,潼關以東的狹長地帶。如果高仙芝能夠領兵南下,對狼狽不堪、人心惶惶的崔乾佑部做致命一擊,僅憑如此一件大功,想來也會給天子一個手下留情的台階。
在此期間,秦晉則全力攪亂陝州以東的局麵,視情形對硤石、澠池的叛軍予以打擊。
將自己的計劃一一詳述於信上,秦晉將信紙雙手捧起,輕輕吹幹了墨跡,又小心的卷成了一個紙卷,塞到早就準備好的銅管之中,再以蠟封住旋口處,然後又於未涼透的蠟封處蓋上他的私人印鑒。蠟封一則用於防水浸,二則可用於保密,防止送信之人泄露了秘密,而收信人尚不自知。
“請速派妥善之人渡河北上,一定要盡快交到高大夫的手中!”
秦晉鄭重交代鄭顯禮踩著重重的步子退了出去。
這時,秦晉才想到還有那個準備叛唐的降將杜乾運尚待處置,於是又命人將這廝帶了過來。
經過小半天的冷靜之後,杜乾運已經不像此前那麼驚慌失措,但仍舊麵色慘白,精神萎靡,眼睛空洞無神,充滿了未知的恐懼。
見到秦晉後,杜乾運二話不說撲通一下就跪在了這位年輕的長史麵前,聲淚俱下,痛哭流涕。
“長史君再給下走一個機會吧,下走鬼迷心竅,豬油蒙心……”哭號的同時,杜乾運又趕緊膝行幾步,一把抱住秦晉的大腿,苦苦哀求。
秦晉心道,如果不是此時身陷囹圄,這廝隻怕已經搖身一變成了叛軍之將,調轉刀口燒殺搶掠也未可知。又豈能如現在這般,啼哭不止,惺惺作態?
有了這種想法,秦晉心中殘存的那點憐憫也消失的無影無蹤,一腳將杜乾運踢了開去,目光鄙夷的落在他身上。
“秦某之所以還有耐心聽你聒噪,全是要聽聽那天大的秘密,否則此時此刻足下早已人頭落地,血濺刑場了!”
這時,杜乾運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樣,再欲上前,可是看到秦晉虛抬欲踢的馬靴時,又生生停了下來。
“不敢瞞長史君,下走早在楊相公那裏得知,天子已經下敕書處死高仙芝和封常清,楊相公曾叮囑下走就近見識此二人。長史君想想,高仙芝將下走留下來斷後就安了什麼好心嗎?無非是借刀殺人,下走也是走投無路,一時才,才犯下如此大錯……天子欲使哥舒老相公取代高仙芝統帥大軍……”
這些消息是秦晉早就知道的,而且攜帶天子敕書的邊令誠此時此刻說不定也早就喪生在峴山大火之中,亦或是死於叛軍之手。隻是楊國忠還派了人在高仙芝軍中充作耳目一事,則超出秦晉所料。但細細思忖一番,這也不難理解,高仙芝久在邊鎮任節帥,屢屢立下滅國之功,飛揚跋扈慣了,除了天子以外,豈會聽命依靠裙帶關係幸進的權臣?楊國忠身為宰相之首,如果對領兵在潼關外的大將絲毫控製不住,便肯定會有如影隨形的危機感,派出耳目就近監視動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隻可惜楊國忠所托之人竟是如此不堪的鼠輩,又能成什麼大事了?秦晉心中一動,這杜乾運口口聲聲是楊國忠的心腹之人,無非是寄希望於狐假虎威要自己饒他一命,想到這裏邊禁不住一陣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