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賞不賞(1 / 2)

一個小丫鬟,如何能左右主人打賞不打賞?彩雲心裏也沒底。若是老爺這次打賞了蘭馨苑上下,隻怕以後奶娘她們更不會把小姐看在眼裏。那時小姐隻怕要淪為她們踩在腳下的墊腳石,用來去巴結平日夠不著巴結的人。到時小姐就隻是表麵風光,內裏的冷暖隻有自知了。想到此,彩雲隻覺得手中的提盒很沉重。好容易得了個可以領賞錢的機會,原想著可以拿來給朝霞姐姐買點小物件的,如今又泡湯了。彩霞想到此也有些懨懨地,隻好等下次有機會再說了。兩人各自想著心事,外書房院說話間就到了眼前。彩雲把汗濕的手在裙子上蹭了蹭,上前跟守門的婆子說話。接到通報的平安過來把二人接進去,在書房門外接過食盒提了進去。彩雲二人站在門外,並不敢伸頭向內窺視。

很快,接了食盒送進去的平安就出來了,三人默默無語的垂首立在廊下。彩雲朝彩霞使了個眼色,意思是讓彩霞跟平安搭話。等了半天就見彩霞試了又試,就是說不出一個字。這個憨大膽這次是被嚇唬地狠了,膽子都變小了。隻得自己堆了滿臉的笑容,向平安問道:“這位哥哥,老爺說小姐的午飯在哪擺了沒有?”被兩位小姑娘殷切的注視著,平安並未見絲毫窘迫,和煦的笑答:“午飯就在這跟老爺一起用,晚飯再回內院擺。”接著又道:“兩位姑娘若有事可先回去,食盒之後有人送還,老爺說晚點親自送小姐回內院。”彩雲和彩霞對視一眼。彩霞就有些惶惶不安起來。彩雲也微不可見的歎了口氣:也隻能往好了想了,畢竟老爺爺沒發話說賞不是。

兩人的情狀落在平安眼內,又是另一種解讀。平安了然的一哂。他畢竟跟著爺見過大世麵,對這樣的事經見的多了。想那酒樓客棧的小二們,為著得賞錢花招多了去了,慣用的手腕他可是熟悉的很。那些店家的夥計見慣南北客,眼睛毒辣著呢,一耷眼就能看出客人有錢沒錢。遇著有錢的主顧,他們先是殷勤招呼。可以殷勤到什麼程度?一個詞:沒話找話。他們招呼的就是三江四海的人,見識本就廣。使出渾身解數海侃,總有一兩句是客人感興趣的。就怕你不接腔,隻要一搭上話頭,就不怕你不給賞錢。若是搭不上話頭,他們還有第二招。東擦擦西抹抹,在客人跟前晃。有的客人有點小需要,或是要買點外賣,或是打聽本地風俗,打賞也就到手了。若是還不行,也不能總在客人跟前晃。還有其他活計要做或是有其他客人要招呼隻是其一。就怕客人有些陰私事要處理,總在跟前就礙事了。被轟走都是小事,挨頓打也說不定。該走他們就走,隻走之前丟下托盤或是抹布,為第三招做好準備。待覺得客人吃個七八成的時候,這時候有事也辦完了,有話也說差不多了。找個借口去拿東西,順便問候下客人還有什麼需要。抓住最後一次機會,該賞的就賞了,不賞的,背過身去呸一聲“窮鬼”。彩雲彩霞二人畢竟年幼,不多的那點閱曆都來自於家裏老人說古。打死也學不來店小二的油滑。平安一副送客的架勢,小姑娘麵皮薄,就乖乖地走了。一步三回頭,真可謂戀戀不舍。可憐巴巴的小眼神,看得平安都覺得自已罪大惡極。衝二人招招手。兩人看事有轉機,忙顛顛地跑回轉。四隻眼睛晶晶亮地注視著平安。平安把手虛握成拳擋在麵前,輕咳一聲掩飾自己的尷尬。輕聲囑咐二人:“就在此等會吧,一徑把食盒帶回去,免得被指責辦事不利。"真是意外之喜,兩人忙不迭跟平安行禮道謝。平安擺擺手,示意二人不要大聲喧嘩,也不必多禮。

不一時,彩霞的額頭、鼻頭上就滲出一層細密的汗珠。平安抬眼看看不算刺目的日頭,再看看不住擺動的樹梢,感受著柔和的暖風。這天也不算熱。小姑娘身上穿得也不厚,都是應時的春裳。想起自己初選上來給老爺做小廝那時,也是緊張地手腳都找不到地方擱置,又有些了然。這二人應該就是前段出了那件事之後,臨時選上來的吧。因為事出突然,也沒受過媽媽們的調理。作為新人,表現還行。隻討賞的做派急切了些,難免小家子氣了些。

彩雲心裏也是亂糟糟的,不知道最終是如何了局。正忐忑著,書房院的媽媽端著銅盆帕子,拎著水壺走過來。這媽媽夫家姓彭,丈夫彭大牛原是跟老太爺牽馬的。三年前燕國犯邊一役,彭大牛跟著老太爺殉國。那一役,葉家連子弟,帶仆傭,加上私兵,共五十二人殉國。戰後多有撫恤,願意離府自立的,發給良田,發還直係親人身契,但也有選擇留下繼續執役。這彭媽媽就是願意留在府裏的之一。離開的有離開的理由,留下的有留下的苦衷。彭大牛身後,留下一個寡母,一對年幼兒女。依著彭大牛的兩個兄弟,自然想讓他們領了田產離府。彭媽媽尋思,自己沒得娘家,自家寡婦稚兒,離府後沒有勞力。田地若能佃於他人,背靠將軍府,再是孤兒寡母也沒人敢賴了自家田租。如此,就算日後婆婆養老送終不靠大牛的兩兄弟,自家全包了,日子也頗過得。有大牛的兩兄弟在,自家的田地斷然沒有佃於他人不給小叔種的道理。到時給幾分田租,給不給田租,都是不好理論的。別人賴了田租還好找將軍府撐腰,若是自家兄弟,將軍也不好管兄弟間的家務事。到那時,上麵還有個當家的婆婆。婆婆公道還好,不公道,母子三人擎等著被人搓圓捏扁。賴租子都是小事,狠賴也就幾年,有兒不愁長,兒子要不幾年就能頂門立戶,到時候收回田地就是。就怕人心不足,為了田地被人害了兒女的性命。這彭媽媽打著替亡夫繼續盡忠的旗號,不願意離府自立。還把撫恤銀子拿出一部分分給彭大牛的兩個兄弟。在婆婆跟前立誓,為她兒子守節,絕不二嫁。這天下的婆婆都一樣,都怕兒子死了媳婦改嫁。一怕媳婦改嫁帶走孫子,孫子改姓或不帶走孫子,孫子沒人養活,二怕兒子留下的錢物便宜了別人。至於貞潔,高門大戶或許講究,在蓬戶柴門就是塊左右利益分配的遮羞布。誰家媳婦改嫁,不帶走一根燈草棒還留下足夠養大兒女的銀錢,婆婆哪裏還會管媳婦改不改嫁。有那刻薄的人家,兒子去了,為了得幾兩身價銀錢逼著媳婦改嫁賣媳婦孫女的都有。闔府上下都讚彭媽媽有大義,安排做外書房院管事媽媽。彭嬤嬤也覺臉上有光。以前人人喚她為彭婆子,現今誰不恭恭敬敬稱呼一聲彭嬤嬤。彭婆子現在再無二心,一心幫襯著兒媳過日子,帶孫子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