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幸福生活的原則(5)(1 / 3)

這個故事的驚人之處是,被韋伯斯特太太的女婿比爾·艾利斯趕出去的“無賴”,後來竟成為世界上極具思想影響力的一位女性——瑪麗·貝克·艾迪,成為基督科學教派的創始人,擁有幾百萬信徒。

那時的瑪麗·貝克·艾迪的生命中隻有不幸、疾病和愁苦。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們婚後不久就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拋棄了她,和一個已婚婦人私奔,後來死在一個貧民收容所裏。她隻有一個兒子,卻由於貧病交加,不得不在他4歲那年把他送給了別人,以致以後她失去了與她兒子的一切聯係,31年來從未再見到他。

她由於健康情形不好,所以一直對所謂的“信心治療法”極感興趣。可是她生命中戲劇化的轉折點,卻發生在麻省的理安市。一個很冷的日子,她在城裏走著的時候,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結冰的路麵上,而且昏了過去。被送到醫院後,她就再也沒有站起來。她的脊椎受到了傷害,引起全身痙攣,醫生也認為她活不久了。醫生還說,即使奇跡出現而使她活命的話,她也絕對無法再行走了。

被醫生判了死刑的瑪麗躺在床上,打開了《聖經》,她認為是受到聖靈的指引。她後來說,她讀到書裏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來到耶穌麵前,耶穌對癱子說,孩子,放心吧,你的罪赦免了……起來,拿著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後來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瑪麗說:“那次的經曆,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個蘋果一樣,在讀了那幾句話後,我身上的血液瞬間貫通,雙腿充滿了力量,我下床即能行走……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於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可能有人會在心裏說:“這個家夥是在替基督教信心治療法傳道。”不是的,你錯了!我並不是這個教派的信徒。隻是我活得愈久,愈深信思想的力量。這是我從事成人教育35年的經驗之談。

男人和女人都能夠消除憂慮、恐懼和很多種疾病,隻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請大家相信,我親眼見過好幾百次這一類的轉變,因為我看得太多了,所以我深信不疑,繼爾再向你推薦。

其實,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由生活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在哪裏,我們有什麼,或者我們是什麼人,而隻是在於我們的心境如何。心境與外在的條件關係並不相同。

舉個例子來說,因為思想的力量而改變的奇妙事件,就發生在約翰身上。他精神崩潰過,原因是因為憂慮。以下是約翰親口所述的故事:

“我擔心每一件事,我擔心自己太瘦,擔心自己掉頭發,擔心永遠沒錢成家,我想我當不了一位好父親,我怕失去我想娶的女孩,我擔心過得不夠好,我擔心別人對我的印象。我憂慮,因為怕自己得了胃潰瘍,不能再工作,不得不辭職。”

“我在內心不斷對自己施加壓力,像個沒有安全閥的壓力鍋。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隻有爆發了。如果你精神崩潰過,一定能體會到那種感覺。希望你永遠沒有過。沒有任何生理上的病痛可以與心理痛苦相提並論。”

“我的情況極為嚴重,甚至沒辦法與家人談話。我無法控製自己的思緒。我內心充滿恐懼,一點點小聲音都令我驚跳起來。我逃避所有的人。無緣無故的,我就可以號啕痛哭一場。每一天都是煎熬,我覺得所有的人都遺棄我——甚至包括上帝。我很想投河了此餘生。”

“後來我決定到佛羅裏達州去,也許換個環境會對我有所幫助。當我上了火車,我父親交給我一封信,告訴我到了那裏才能打開來看。我到達佛羅裏達州時正是觀光旺季。由於訂不到旅館的房間,我就租了個車房,我到邁阿密去找工作,不過沒找到。”

“於是我就成天在海灘上消磨時間,心情比在家裏的時候還糟。我打開信封看看爸爸說些什麼。紙條上寫著:‘孩子,你已離家1500英裏,不過並沒有什麼改變,對嗎?我知道,因為你把你的煩惱帶去了,那煩惱就是你自己。你的身心都健全,打敗你的不是你所遭遇的各種狀況,而是你對這些狀況的想法。一個人的想法決定他是個什麼樣的人。當你想通了這一點,就回家來吧!因為你必已痊愈!’”

“我父親的這封信把我搞火了,我希望得到的是同情,不是任何指示。我氣得當下就決定絕不再回家。當晚我在邁阿密街頭晃蕩時,經過一座教堂,裏麵正在作彌撒。反正無處可去,我就進去了,正好聽到有人念道:‘戰勝自己的心靈比攻占一個城市還要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