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那人一直保持著殺雞的習慣。
換個想法往往自己目前隻要做出一點點讓步就可解決的矛盾,卻要在將來付出巨大的犧牲乃至生命。在人生旅途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矛盾,是你去適應別人還是強求別人適應你呢?這實在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心理學家將一條饑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族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板擋開。
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攻擊,它失敗了,但它毫不氣餒;接著,它又向小魚發動更猛烈的攻擊,它又失敗了,並且受了重傷;它還要攻擊……第13次,第14次……多次攻擊無望後,它不再攻擊了。
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鱷魚已經不再攻擊小魚了。它無望地看著那些小魚在眼皮底下悠閑地遊來遊去,它放棄了一切的努力。
換個想法遺憾的是:像這條鱷魚一樣,我們很多人在多次的挫折、打擊和失敗之後,就逐漸失去了戰鬥力。激情不再,夢想死了,剩下的隻有黯淡的眼神和悲傷的歎息、無奈、無助和無力。
小女孩珍妮佛·卡碧雅提小小年紀就嶄露頭角。她以12歲的年紀,多次向世界網球冠軍賽叩關。她在尚未踏入青少年期時,就已經躍升為一流選手,並與許多實力高強的成人明星球員挑戰且獲勝利。
當有人問她是不是希望當第二個克莉絲·艾芙特(著名網球選手)時,珍妮佛回答說:“不,我要當第一個珍妮佛·卡碧雅提。”
換個想法這種當仁不讓的自信的好習慣,和她在球場上的表現是一致的。因為她知道,成功的唯一途徑,就是展現自我,而不是模仿別人——當你在盲目地效仿時,你就會永遠活在別人的陰影下。
窮人供奉了一尊神像。他虔誠地祈求神為他賜福,結果他變得越來越窮了。
後來,他一氣之下抓起那尊神像向牆上摔去,神像的頭破了,腦殼裏掉出許多金子來。這人把金子拾起來,大聲地說:“我看你既可惡又愚蠢:我尊敬你的時候,你一點好處也不給我;我打爛了你,你卻給我這麼多好東西。”
換個想法在生活中,我們自覺不自覺地造了許許多多的神像。我們漸漸地習慣仰視,習慣了充當忠貞不貳的信徒。我們不知道每一尊神像裏,其實都可能藏著金子。隻有打碎了它,你才能獲得金子。每個人都應該勇於打破那尊神像,拾起屬於你自己的金子。
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是美國19世紀的大富翁。洛克菲勒98歲高壽,他一生至少賺進了10億美元,捐出的就有7.5億。但他平時花錢卻十分節儉。
有一次,他下班想搭公車回家,缺1美元,就向他的秘書借,並說:“你一定要提醒我還,免得我忘了。”
秘書說:“請別介意,1美元算不了什麼。”洛克菲勒聽了一本正經地說:“你怎能說算不了什麼?把1美元存在銀行裏,要整整10年才有1美元的利息啊!”
這位億萬富翁對金錢的看法是:我非但不做錢財的奴隸,而且要把錢財當做奴隸來使用。
換個想法在財富的積累方麵,講究的是滴水穿石。人們都知道“積少成多,萬涓成水”的道理,可是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像約翰·洛克菲勒那樣。知道嗎,這就是習慣的魔力之所在。
一位世界第一的推銷大師,在他結束推銷生涯的大會上吸引了保險界的5000多位精英參加。當許多人問他推銷的秘訣時,他微笑著表示不必多說。
這時,全場燈光暗了下來,從會場一邊出現了4名彪形大漢。他們合力抬著一個鐵架,鐵架下垂著一隻大鐵球。這幾名大漢走上台來。當現場的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時,鐵架被抬到講台上。
那位推銷大師走上台,朝鐵球敲了一下,鐵球沒有動。隔了5秒,他又敲了一下,鐵球還是沒動。於是他每隔5秒就敲一下。這樣如此持續不斷,鐵球還是動也沒動,台下的人開始出現騷動,陸續有人離場,但推銷大師還是不聲不響地敲鐵球,人越走越多,留下來的所剩無幾。
終於,大鐵球開始慢慢晃動了,經過40分鍾後,鐵球大力搖晃起來,不管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它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