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換個想法,擁有力量(2)(2 / 2)

現在讓我們停下來想一想,當這匹剽悍、有力、體重達幾百公斤的駿馬被一根細細的韁繩係在木欄杆上時,為什麼它沒有拚命掙脫逃跑而站在原地不動呢?

答案很清楚,這匹馬從小就受過訓練,它一直被牢牢地拴在柱子旁。它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自由,不可能隨心所欲——它隻能站在被拴住的地方,因此,現在它根本就不會去做逃跑的嚐試。

換個想法像這匹馬一樣,我們都會受過暗示的影響。如果老師或其他什麼人斷定說我們不會成功,我們往往就相信了,而且從此以後不再去為成功而努力。由於我們曾經有過一兩次失敗,我們也通常會相信自我給予的消極暗示。用積極暗示代替消極暗示吧。越快越好。

法國作家大仲馬有一個朋友,他向出版社投稿經常被拒絕,於是就來向大仲馬求教。

大仲馬的建議很簡單:請一個職業抄寫人把稿子幹幹淨淨謄寫一遍,再把標題做些修改。

這位朋友聽從了大仲馬的建議,結果他的作品就被一個以前拒絕過他的出版商看中了——再好的作品,如果書寫太潦草,誰會有耐心去拜讀呢?

換個想法在成功路上,苦苦追求的人偶爾不小心也會敲響成功殿堂的門扉,隻是那殿堂的主人也會在想:這人凡事都那麼漫不經心,那麼消極悲觀,算了,還是讓他在外麵等一會兒吧!

兩個人結伴到山裏去露營。晚上睡覺的時候,一個人問另一個人:“你看到什麼了呀?”

另一個人回答:“我看到滿天的星星,深深感覺到宇宙的浩瀚、造物主的偉大,我們的生命是多麼的渺小和短暫……那你看到什麼了?”

那個先開口說話的人冷冷地說道:“我看見有人把我們的帳篷偷走了。”

換個想法隻看星星不顧眼前的純浪漫主義者可能會凍死餓死,而完全埋頭於事務而沒有想象力的現實主義者卻又太枯燥乏味。人生需要的是把理想生活的想象和現實中的冷靜處理有效地結合起來。

在一次培訓課上,講師在麵前的桌子上放了兩個杯子,其中的一個杯子是空的,另一個是滿的。正在學員們和往常一樣要麼交頭接耳、要麼無精打采的時候,講師清了清嗓子對大家說:“今天的培訓課程大家可以不聽,但我接下來的遊戲卻會影響你們的一生!”這時,培訓室裏多少靜了一些。

講師拿起一瓶礦泉水向盛滿水的那個杯子裏倒去。台下的學員莫名其妙地看著這一情景,有的人以為講師的視力不好,趕忙提醒講師——這個杯子是滿的。

沒有想到,由於講師的置若罔聞,滿杯子裏的水溢了一桌子。台下的學員終於忍不住,異口同聲地抗議:

“別倒了!杯子已經裝不下了。”

講師這才停住手,慢悠悠地說:

“是啊,裝不下了。你們也是這樣,要想學到更多的學問,就必須把大腦騰出來,把多餘的東西都清除出去。”

接著,講師又拿起一瓶礦泉水向剩下的那個空杯子倒去,空杯子很快就被講師倒得滿滿的。

換個想法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時時刻刻帶一些空杯上路。你的杯子倒得越空,你將來的杯子也就會越滿。相反,你的杯子現在盛得越滿,你的杯子將來也就會越來越空。

一個學生問老師:“老師,你掌握的知識比我多許多倍,可是為什麼你對自己的解答總是有點懷疑呢?”

老師用手杖在沙土上麵畫了個大圓圈,又畫了個小圓圈,然後說:“大圓圈的麵積代表我掌握的知識,小圓圈的麵積代表你掌握的知識,這兩個圓圈以外的地方就是你和我無知的部分。因為大圓圈比小圓圈大,因而接觸的無知的部分也比小圓圈多,這就是我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換個想法三天學醫,走遍天下;三年學醫,寸步難行。承認自己無知、少知為智者之舉。謙虛的態度和強烈的求知欲,叫人敬仰;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知之甚多者,則恰恰給人一個無知的印象。

據說愛因斯坦被帶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他的辦公室的那天,管理人員問他需要什麼用具。

愛因斯坦回答說:“我看,一張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紙張鋼筆就行了。啊,對了,還要一個大廢紙簍。”

“為什麼要大的?”

“好讓我把所有的錯誤都扔進去。”

換個想法可惜這個世界上隻有一個愛因斯坦。成不了愛因斯坦的人於是養了一大批孩子,個個都叫錯誤。他們溺愛、包庇、疼愛著自己的孩子。丟棄錯誤,我們才會看到一條向上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