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人生不加第六框:從思想中獲取力量(2)(1 / 3)

你好,我好,才能一起好兩年前,一家上市公司招聘一批管理人員。一位年輕人報名參加了筆試,沒有多久,便接到了麵試的通知。因為做了精心的準備,麵試的時候他的整個狀態非常良好。總裁說:“年輕人,你今天的表現很好,回去等我們的通知吧。不過,在結束這次麵試前,我還想問你一個問題。你是怎樣看待競爭對手這個問題的?”年輕人沒有想到最後問的是如此簡單的問題,隨即答道:“競爭對手的存在並不可怕,市場經濟的法則是優勝劣汰,隻要我們能夠做到勝人一籌,就會打敗對手。”總裁沉思了片刻,說:“你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我認為,最好的答案應該是沒有對手。”“沒有對手?”年輕人疑惑地望著總裁。總裁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說:“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看,正是因為有競爭對手的存在,才使得我們更加努力。我們這個企業存在一天,就要與對手共生共榮一天,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手並不是對手,而是我們的夥伴,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因此我說,我們沒有對手。”這是一個競爭的時代,我們要勇於競爭,要打敗對方,但競爭還有一層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共贏。“由做企業推及到做人,也莫不如此。”最後,總裁意味深長地對年輕人說。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擁有百分之百的市場份額未必是最優的,有時放棄一些地位給競爭對手占有,要比持有或增加市場份額更明智。雖然競爭對手的確可能構成威脅,但公平適度的競爭,或合適競爭對手的存在往往可以帶來許多戰略上的好處,如增加整體競爭優勢,改善產業結構,有助於市場開發,扼製進入等。競爭對手既是福又是禍,僅僅將其看作禍害,常常會陷入惡性競爭的陷阱,冒很大的風險。企業的競爭應當是進取性的,應當堅決杜絕那種損害他人利益的不正常競爭,同時企業在競爭對手麵前永遠不能自滿,不能放棄尋找獲得競爭優勢的途徑。”我們要善於把競爭關係向“競合關係”轉變,高水平的對手才能是高水平的夥伴,要爭取“雙贏”。我們要善於在競爭中提高;要尋找競爭對手身上的閃光點。我們要學會向競爭對手學習競爭;要學會欣賞競爭對手;要學會安撫競爭對手;要學會與競爭對手合作。欣賞競爭對手是一種競爭的氣度;安撫競爭對手是一種競爭的修養;與競爭對手合作是競爭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必然結果。競爭同時是對自我的磨煉,推動自我的超越,競爭對手的身上一定有我們所不及的優點,哪怕隻是一點點,我們學到了,就會有收獲。

欣賞對手的長處,獲益的是你自己

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去應聘一家以高效率高效益著稱業內的廣告公司。第一輪由全體應聘人員按公司出的題目在規定時間內設計一件作品,交專家組評審,當天下午即宣布評審結果,該學生與另9位應聘者入圍第二輪。次日進行的第二輪,上午的內容與前同,設計完成一件作品後交專家組評審。午餐後不到兩小時,十份試卷專家組即已審完,主考出來將作品發還各位考生,宣告:本輪的考分專家組的評分隻占50%,另一半要由考生們自己來互相評定。於是,考生們逐個上台前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另9位則在台下給他評分並寫下簡短的評語。該學生發現,那另9位考生中至少有3位的作品令他歎服,於是他“懷著複雜的心情”給他們打了高分和好的評語,因為他相信專家的眼光不會比他差,他不能刻意貶低別人。結果讓他感到意外,他入選了,更令他意外的是,令他歎服的那3位中卻隻有一位被錄用!公司總裁道出了個中原委:10人都是業務佼佼者,而互相評審中的不同表現則分出了素質上的高下——庸才看不見別人的才華,情有可原;人才看不見人才,那就太狹隘了。我們覺得,“人才看不見人才”還不止是“狹隘”,更可以反映出水平尚不夠。名師出高徒,這名師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夠識別(看得見)“高徒”(人才),“看不見人才”的“師”當然不高明也算不得“名師”(人才)。至於看得見對手乃至敵人的長處甚而向其學習者就更是高明之極致了,比如向其批判對象黑格爾、費爾巴哈學習了辯證法和唯物論的馬克思,就是這種極致的經典例證。中外古今,這種善待乃至欣賞對手的逸事佳話史不絕書。欣賞對手的點滴長處,獲益的還是自己。而若一見到與己不合的言論就不分青紅皂白一概打倒,群起而攻之,直嚇得對手“惹不起,躲得起”溜之大吉,你固然可以高奏凱歌得勝還朝了,而你的水平也就到此為止不過如此了。

有知識,更要有智慧

在很久以前,某位學子不遠千裏四處訪師求學,為的是能學到真才實學,可是讓他感到苦惱的是,他學到的知識越多,卻越覺得自己無知和淺薄。有一次他遇到一位高僧,便向他傾訴了自己的苦惱,並請求高僧想一個辦法讓自己從苦惱中解脫出來。高僧聽完了他所訴說的苦惱後,靜靜地想了一會,然後慢慢地問道:“你求學的目的是為了求知識還是求智慧?”那位學子聽後大為驚詫,不解地問道:“求知識和求智慧有什麼不同嗎?”那位高僧聽了笑道:“這兩者當然有所不同了,求知識是求諸於外,當你對外在世界了解得越廣,了解得越深,你所遇到的問題也就越多越難,這樣你自然會感到學到的越多就越無知和淺薄。而求智慧則不然,求智慧是求諸於內,當你對自己的內在世界了解得越多和越深時,你的心智就越圓融無缺,你就會感到一種來自於內在的智性,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煩惱了。”學子聽後還是不明白,繼續問道:“大師的話我還是不明白,請您講得更簡單一點好嗎?”高僧就打了一個比喻:“有兩個人要上山去打柴,一個早早地就出發了,來到山上後卻發現自己忘記磨砍柴刀,隻好鈍刀劈柴。另一個人則沒有急於上山,而是先在家磨快刀後才上山,你說這兩個人誰打的柴更多呢?”學子聽後恍然大悟,對高僧說:“大師的意思是,我就是那個隻顧砍柴忘記磨刀的人吧!”高僧笑而不答。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會認為學習知識和學習智慧是同一回事,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因為知識和智慧之間是不能劃等號的,一個有廣博知識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智慧,同樣一個有很高智慧的人也不一定有很廣博的知識。舉個現實的例子來說,現代人即使是一個中學生從知識擁有量上來說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牛頓,但是你能就此說他們的智慧比孔子、牛頓還高嗎?顯然不能。那麼為什麼孔子、牛頓的知識擁有量不如現代的中學生而我們卻認為他們具有很高的智慧呢?這是因為評價一個人智慧高低的標準不是看他的知識擁有量,而要看他的思維能力如何,說得通俗一點,也就是要看他的腦力的強弱,腦力強的人善於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和創造新知識,腦力弱的人也許可能在知識的積累量上遠遠超過腦力強的人,但是在運用知識和創造新知識方麵則遠遠落後於腦力強的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正在步入一個高智能的時代,其主要特征是需要人們有更強的學習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知識的能力,也就是說要求大腦有更高的思維效率和思維能力。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要想在這個高智能的時代生存,就必須首先提高我們的腦力,即思維能力。那麼如何才能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呢?首先我們需要的就是改變傳統的學習觀念,要認識到提高思維能力和學習知識是兩回事,前者是求諸於內,是培養智慧;後者是求諸於外,是積累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