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人生不加第六框:從思想中獲取力量(1)(1 / 3)

認真對待每一次開始

如果說生命是一個過程,那麼開始和結果同屬這個過程的一部分,隻不過是其中不同的兩個階段,是平等的,同樣重要的。然而,人們做一件事,似乎極少關注開始會怎麼樣,總是惦記著結果會怎麼樣。這也許是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傳統心理所使然。因此,人總在追求一個結果,所有的開始都是為了奔向一個結果,而忽視了開始本身就是全部過程的一部分。這幾乎形成了一種心理定勢。人重視結果與人性中的功利需求有關。人都是渴望被承認的,都期望能達到某一價值高度,而這種價值往往是體現在所有的結果上的。因此,雖然開始和結果同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但人們卻把開始不好而結果好當成一種成功,一種幸福;如果結果不好,那麼不管開始如何壯麗,也隻能被看成一種悲劇。其實人的一生大部分是在開始和過程中度過的,而結果隻是生命路程上的一些點。大多數人都孜孜以求這些點而忽視了連接這些點的漫長的線,也就是說大多數人追求的隻是一瞬間的輝煌,並把是否擁有這一瞬間的輝煌作為評定生命的尺度,而對開始和過程中是幸福還是痛苦倒不在乎。一個人如果為某一結果而奔忙,卻終不得其所求,即使他在奔忙的過程中領略了人生的幸福,得到了人生的感受,但也仍被看作是悲劇性的。也就是說,他在過程中所得到的全部幸福都被最後的一點上的不幸所掩蓋了。由此可見,人們都喜歡功利性地評價別人和自己。以功利成敗為支點,這樣的評價標準是很片麵的。誰都知道貝多芬偉大,他是大師級的音樂家,留給後世不朽的樂章,但縱使貝多芬沒有這些厚重的作品,他仍然是偉大的,因為他“扼住命運的咽喉”,一生都同命運同自我抗爭,他的偉大更在於他坦坦蕩蕩地生活過,不屈不撓地鬥爭過認真地對待每一次開始,把它當作與結果同樣重要的部分,就能充分感受到在開始中的幸福、快樂或者痛苦,它們同樣也是人生寶貴的財富,與結果中所得到的一切一樣值得珍惜和重視。這樣的人生也許不是輝煌的,但一定是豐富的。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中,黑衣主教和他的弟弟約翰有這樣兩句著名的對話。主教說:“結果不會好的。”而約翰回答:“但開始會很好的。”在你為了一個結果而惱恨不已的時候,試著想一想約翰的那句答話,你也許會變得輕鬆而釋然了,說:“哦,沒什麼,其實開始是很好的。”萬事開頭難,敢於開始的人也應該算是生活中的勇士了。

學會活在今天的方格中

人生怎能沒有目標呢?每個人都有自己或遠或近的目標與理想,這是我們奮鬥的基本動力。大家是不是覺得自己離生活的目標太遠?大家是否覺得自己每天有做不完的事,並認為自己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我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明天再說明天吧,一般情況下,我們經常這樣打發自己。除此之外,大家是否對自己未來也不是很有把握,不知道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也許這個人會給你一些啟示。在1871年的春天,有一位年輕人跟我們一樣有這種感覺。他剛從醫學院畢業,不知未來何去何從,及如何開業維生。後來他很幸運地看到深遠影響他的二十幾個字,改變了他的一生。那天他從書上讀到的那二十幾個字,使他成為當代名醫,有助於他日後創立美國醫學界最有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並獲得英國國王頒授的爵位。他的名字是威廉·奧斯勒。他在1871年所看到的二十幾個字是:“我們的首要之務,並不是遙望模糊的遠方,而是專心處理眼前的事務。”多年後的一個春天,奧斯勒爵士在耶魯大學向學生演說。他告訴學生們像他這樣的名教授,又是醫學院的創辦人,大家一定認為他的能力應該是超人一等,可是他強調那是絕對不正確的。他的好朋友都知道,他其實資質平庸。那麼,他成功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呢?他認為完全歸功於那二十幾個字,清楚地提醒他要“活在今天的方格中”。在演說前的幾個月,奧斯勒曾搭船橫渡大西洋。他注意到船長室有一個按鈕,按下後會使所有艙門立即封閉,以防止水湧進船艙。他開始對學生說:“你們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比輪船更精密的個體,而且有更遙遠的航程。各位要在人生旅途上安全航行,必須學會‘活在今天的方格中’。”切記要按下您心中的那個按鈕,跟已逝的過去隔絕,並再按一次鈕,與不可知未來隔絕,專心地把今天活好。人類的救贖就在今天,而浪費精力為昨日的挫折與未來的挑戰憂心,隻會拖累自己。所以,切記把艙門關緊,練習“活在今天的方格中!”奧斯勒的意思是要我們不為明天作計劃嗎?絕對不是的。他真正的意思是如果我們想要為明天作最佳準備,就要將自己所有的智慧與能力、熱忱,積極地投入在今天該做的事務中。這是我們惟一能為未來做的準備工作。這也是卡內基先生所強調的克服憂慮、開創人生的關鍵。有理想、有目標是好事,但每天為目標沒有實現而憂心忡忡、鬱鬱寡歡,就得不償失了。蕭伯納的這句話講得很好:人不但爬到至高的頂點後不能長久地居住在那裏,有的人爬不到至高的頂點,隻走上自己生活的巔峰,也不能長久地居住在那裏;但是,不管是到頂點也好,還是隻到了巔峰也好,思想可以長久地停留在那裏,而不要隨著身體滑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