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都勻,待出鞘的哀兵之劍(1 / 2)

“車轔轔,馬蕭蕭,槍在手,刀出鞘,男兒報國在今朝,男兒報國在今朝。”一首流行於抗戰年代勵誌壯行的歌曲,蒼涼地在湘黔邊界的青山綠水間回響。孫立人把緝私總隊這次西行定格為“勵誌之旅”,他和齊學啟、李鴻等將校級長官都穿著草鞋,頂著8月的驕陽,走在隊伍的前列。熟悉孫立人的部屬都知道,孫治軍練兵的方略是叫部下“吃苦”,在吃苦中學會堅忍。他自己身先士卒帶頭吃苦,要求部屬做到的,他必身體力行。這次西行,官兵一律背行裝,穿草鞋,曉行夜宿,風雨兼程,總隊上下均視之為一次最好的練兵。走過彎曲藤蘿牽衣的古道,穿過飛瀑流雲的溪澗,攀越奇峰險穀的雄關,登臨依著湘西邊境築起的南長城,他們的心中總回蕩著那支歌:“男兒報國在今朝!”

餘音未了,從隊伍的後麵傳來淒婉中更具豪情的歌聲,向著大山和南長城呐喊:“……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歌聲是從隊伍後麵的女眷車隊發出的。隊伍離長時,長沙已是一座危城,市民紛紛逃離,孫立人和齊學啟當即決定,將軍人和妻兒眷屬組成一個小分隊,雇了數輛馬車,加派了警衛和醫護人員,跟隨總隊西行。當這支特殊小分隊在一個南長城關口小憩時,聽到前麵隊伍的歌聲,生性開朗的齊新跑到張晶英女士跟前說:“夫人!我們也來一個女聲大合唱吧!”孫夫人沉吟了片刻,說:“好,就來一個嶽飛的《滿江紅》。”

經過十餘天的步行跋涉,總隊按上方指令,駐紮在貴州都勻、獨山一帶整訓新軍。1940年正式恢複稅警總團番號,隊伍擴為5個團,孫立人任中將總團長,齊學啟任少將參謀長。孫齊二人誌在提一旅精師,不如此不足以挽國難於一傾。除加強部隊嚴格的軍事技能訓練和體能訓練外,還特別成立幹部教練所,孫、齊兼任正、副所長,特命李鴻為上校教育長兼學兵團團長,主持訓練和教育工作。幹部教練所的任務是輪訓中下級軍官、軍士長,將投軍的學生組成學兵團。幹練所和學兵團從政治訓練到軍事技能、兵器技術、戰略戰術、體能強化運動的教練方案,均由孫、齊、李三人以打擊侵華日軍為目標研究製定,由教育長執行。

每當晨光熹微,在練兵場上就有三個最先到達的身影,嘹亮軍號響,隊伍集合完畢開始跑步,這三個學員們最熟悉的身影:孫立人、齊學啟、李鴻總是跑在隊伍最前列,跑步後,進行健身防身的武術動作訓練。早晚要進行升降旗儀式,儀式完要唱原稅警4團團歌。這首歌歌詞是孫立人的父親孫熙澤老先生為孫立人在海州練兵時特意創作的,都勻重建稅警總團後,成為總團團歌,總團改編為新38師後,又成為新38師軍歌,一直唱到緬甸戰場。許多老部屬至今在情之所至時,仍慷慨激昂地唱著:

“吾軍欲發揚,精誠團結毋欺罔,矢誌救國亡,猛士力能守四方。不怕刀和槍,誓把敵人降,親上死長,效命疆場,才算好兒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