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一拍那少年人腦袋,笑道:“子玉莫胡說,似你這樣手無縛雞之力,上了戰場扯後腿嗎?”
叫子玉的少年人顯然對黃宗羲拍他腦袋極為不滿,一下跳了開去,怒目而視:“如何?小瞧人嗎?家兄可不會如你一般,盡撿些打擊人的話出來!”
黃宗羲隻笑,也不再回答,而是躬身請李信入正堂說話。
分賓主落座後,李信直有一肚子的疑問,便全都問了出來。
“報社不是在對麵嗎?何以院門緊鎖,空無一人?南雷先生何時回南的……”
黃宗羲耐心的聽李信問完,又一一解答。原來,他在李信走後不久,便已經起了回南之心。原本也僅僅是因為盤纏丟光被困在了此地,既然此間事情已了,就沒了繼續留下來的理由。至於開辦《公報》也是在《太原午報》的啟發下,用臨走時郭師爺代李信相贈的一筆重金買了宅院,雇了工人,采辦了各種印刷器械,便懵懵懂懂的辦了起來。
初時,知道《公報》的也僅僅幾個複社同門,一直處於賠錢狀況。本來打算如果過了年還繼續賠錢就關張大吉,誰知年關將至時,鳳陽鬧了流賊,三衛軍大軍橫掃江北。黃宗羲就試著在《公報》上寫些三衛軍大破流賊的秘聞,豈料竟在不意間一炮而紅極。《公報》的日印刷量也由最初的十幾份,發展到了現在的上萬份。
講到此處,本來靜靜聽著的少年人笑道:“太衝兄現在可是日進百兩紋銀,說日進鬥金也不為過了!小弟虛度十二載卻還頭一次聽說賣紙也能如此賺錢的。當真,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言語中滿是欽佩之色。
黃宗羲苦笑,“這本就是籍由《太原午報》的靈感而來,你別欽佩我,真正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是鎮虜侯!”
少年人自是又驚歎了一陣,轉而又道:“太衝兄你不必妄自菲薄,此計雖絕卻不是人人能為之,小弟自問就做不到日進百兩這等大手筆!”
以當此之時的物資水準以及購買力,日進百兩比之後世不下於日進百萬,穩穩的億萬富翁。放眼滿南京城能做到這一點的絕不超過百人,所以無怪乎少年人如此大驚小怪。
“在下開辦《公報》本意並非賺些銀錢,隻是有感於此等報紙可作為發聲渠道,可將一些拙見公之於眾而已。至於賣報所得,倒有半數都流入了那些蠹蟲的囊中。又時有士子慕名而來,交遊應酬之下,能剩下來的便也所剩無幾,黃某現在也算的隻剩下了兩袖清風!”說罷,又自嘲的一笑。緊接著,麵色又變的憂慮起來。
“最近風聲越來越緊迫,士子們鬧事頻繁,有人將罪魁禍首歸罪於《公報》,若不是以往送足了銀子,又素有令名,隻怕在下早就被抄家下獄了,哪裏還能像現在這般喝茶聊天?”說罷,他又看了一眼叫子玉的少年人。
“你總覺得我瀟灑得意,卻不知這實在是頭懸利劍,如履薄冰的苦差事,若不念著為複社發聲,何必苦苦支撐。”
李信一陣凜然,在封建王朝中,怎麼可能允許有私人隨意發表言論呢?像這等辦報與公然妖言惑眾隻怕也是一線之隔,若沒有強有力的後盾,所謂《公報》也真真隻能成為那風中浮萍,朝不保夕了。黃宗羲能冒著抄家殺頭的風險,苦苦支撐到現在,其心誌堅韌可見一斑。
“正如今日,士子們又聚眾了,為了避嫌報社今日還是關張的好,連人都不敢留在院中,生怕落人口實!”
原來如此,李信聽罷才恍然。
“鎮虜侯如何微服來訪?似乎沒聽說鎮虜侯進城的消息?”
黃宗羲終於問到了正題上,李信原本也沒打算瞞他,便將此番南下的目的,即查辦江南織造局勾結浙江市舶司侵吞數百萬公帑的事直言相告,然後又講了意外插曲,因為三衛軍購米,阮大铖從中作梗,竟引致了席卷整個應天府米價飛漲的風波。不過,能從阮大铖的身上剜先數百萬兩的肉也算出了一口惡氣,隻是苦了應天府的百姓們。
黃宗羲也是恍然,難怪近月以來米價飛漲的令人瞠目結舌,而且不但是米價,由米價飛漲連帶著其他生活物資也跟著飛漲,到現在都沒能掉下來。而那少年人則再次驚的掉了下巴:“月進百萬豈不是日進……”他掰著手指頭算了半天終於又發出了一陣驚呼:“三萬!”
少年人的數度無禮,黃宗羲對此向李信表示歉意,“子玉是複社同門次尾兄的同母嫡出幼弟,次尾兄家鄉安徽貴池,此番來南京交遊便將他帶了來,見見世麵,隻是被家裏驕縱慣了,鎮虜侯切勿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