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 總督發愁(2 / 2)

結果,李信親自帶著大隊人馬感到了五萬人聚集在一起的河穀時才發現,這些人除了一小部分是從山東和河南逃難過來的以外,絕大多數都是徐州府本地的災民。

災民們瞪著眼睛,呆滯的望著陸續趕過來的朝廷官軍,他們的眼神裏甚至還產生了一絲恐懼之色。李信暗暗咂舌,看來這都是流賊屠城的漏網之魚。

這當然是個天大的的好消息,在農耕文明時期,對於國家來說,沒有什麼比人口更寶貴的了,這數萬人都是將來徐州重建的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啊。

但是,當地官吏早就被流賊屠戮殆盡。於是李信再一次故技重施,就像在碭山一樣,將這些人集中居住,分片管製,同時推選幸存的族老長者組成委員會,又雇傭了精通吏事的前府衙小吏做了經理,組成了一個簡單的自治框架,直到朝廷派來新的徐州知府為止。隻不過徐州的問題遠比碭山嚴重的多,流賊走後幾乎連半粒糧食都沒留下,這數萬百姓眼下正麵臨著餓死與暴動的危險。

李信當即將隨大船所裝載的軍糧分出了一部分以衝眼前之急,但畢竟狼多肉少,又不能將全部軍糧拿了出來。於是,又繼續寫信給張方嚴,請他務必在七日之內解決五萬災民的賑濟糧食。

如此,在徐州一連耽擱了數日之後,李信才下令再次啟程南下。由此,三衛軍不再乘船,而是準備由陸路,趕往蕭縣。進入鳳陽府地界後,再經由宿州,直抵鳳陽。

李信判斷,流賊大軍數目態度攜帶的的糧草輜重有限,絕大多數恐怕都靠搶掠隻能就地取食,那麼少了流民百姓的牽絆,三衛軍正好可以發揮出最擅長的機動性,對其進行襲擾。

結果事情總是出人意料,盡管流賊沒到一地幾乎都是燒殺搶掠一番,可等他們走後,在原有的城牆外總會重新聚集起漏網之魚。比如在蕭縣,李信再一次收攏了超過一萬的災民,於是又仿照徐州如法炮製,組織災民進行自治,等待朝廷派遣官吏,運送賑濟糧食。由於統計的災民又多了一萬,李信再次寫信給張方嚴,詳述了蕭縣的狀況,請他在原本所說的五萬人基礎上再加一萬人。

最終,李信快速機動襲擾流賊的的初衷還是被事態的變化所打亂,由於沿途每到一地就收攏了大量的逃散流民,為妥善安置這些可載舟可覆舟的百姓們,行程也被一拖再拖,以至於南下二十天竟然連流賊的尾巴都沒有摸到。與此同時,累計往濟寧州送信的信使便已經派出去不下十多個了。李信心急如焚,卻無可奈何,入股對沿途的流民置之不理,轉過臉來他們就可能變成流賊。

當行進到鳳陽以北的固鎮時,終於陸陸續續的遇到了不少小股流賊,牛金鬆帶著騎兵輕而易舉的就將這些人悉數殲滅,可始終就沒遭遇過大股流賊,以至於連個像樣的仗都沒打過。為此,牛金鬆心裏還打起鼓,找李信商量,感覺眼前的形勢有些不同尋常。而李信卻也有著他的焦慮,所不同的是一直被壓在心底,那就是三衛軍遷延近月,為何遲遲沒有抵達,他已經隱隱有了一些預感。

濟寧州,從十一月初一開始,坐鎮於此的張方嚴便開始不斷收到李信從前方送來的長信。最初,李信告知在碭山收攏了五萬多的百姓,希望張方嚴派出官吏接管,同時準備糧食做好賑災工作,他對此大為讚賞。李信果真異於常人,通常武將從未有過體恤百姓之舉,沒有戰事不跟著賊寇一同劫掠百姓就已經可以對其大豎拇指了,而這李信竟然連親民官的事都一並管了。

浙直是張方嚴的轄地,李信如此做他自然高興。緊接著,他可就有點高興不起來了,隨著信件雪片一樣的飛到濟寧州,李信所統計的流賊丁口也從五晚五千多人一路飆升到將近二十萬人。須知到現在為止,他還是個沒有任何實權的胱甘總督,五萬人的糧食他還能在兗州協調一些,可二十萬人的糧食,又讓他上哪裏去籌措?

收攏了人口明明是件大好事,卻將這位浙直總督愁的茶飯不思,滿嘴燎泡。沒有別的法子,他隻好硬著頭皮繼續去找濟西兵備道何騰蛟,與濟寧知州嚴丙烈,請這二位與自己一同想想法子。

毫無懸念的,嚴丙烈自然是一口回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