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快樂,更多的時候是因為我們給自己的心靈綁上了太多的重負,不舍得放下。人的一生,需要我們放棄的東西很多。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我們就要學會放棄。
有一個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快樂。可是走過了千山萬水,也未能尋找到快樂,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一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翁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請問,為何沒有快樂呢?”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著汗水說:“快樂也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呀!”富翁頓時開悟:自己背負那麼重的珠寶,老怕別人搶,總怕別人暗害,整日憂心忡忡,快樂從何而來?於是富翁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專做善事,慈悲為懷。這樣做滋潤了他的心靈,他也嚐到了快樂的味道。
《資治通鑒》中有一個故事:
漢靈帝時,太原孟敏出行,途中不慎失手打碎瓦甑(瓦罐),隻見他掉頭不顧,徑直前行,名士郭泰奇之,問其故,他答曰:“瓦甑已破,不複能用,顧之何益?”
打碎了瓦罐,的確是件讓人煩惱的事。但故事中的孟敏卻偏偏“掉頭不顧,徑直前行”,這說明他特別聰明特別理智。這就是,他極善於權衡利弊,深知悲悲切切遠不如輕裝前進,這才不再計較已有的損失,而且幹脆利索,隻管向前!於是也就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發,這就是,在前進的征程中,我們也應該學會權衡利弊,並認定豁達開通遠勝於苦惱煩悶——正如孟敏,如果打碎瓦甑後便自艾自怨,便可憐兮兮,便哭哭啼啼做黛玉葬花狀,他能徑直前行嗎?
魯迅是萬人敬仰的大文豪。當初他曾選擇了學醫救國的道路。但當他認識到要拯救中華,隻有先拯救國人那麻木的靈魂時,便毅然放棄了他的最初選擇,棄醫從文,拿起筆杆子同敵人作殊死鬥爭。
試想,如果沒有他的放棄,哪有無數的國民能戰勝愚昧,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呢?可見,放棄可以使生命得到升華。放棄也是一種大智。
鄧亞萍為了在體育生涯上再創輝煌,放棄了安逸的生活,克服種種困難,進行超強的訓練,彌補了自身先天的不足,在國際大賽中多次奪冠。她的有所放棄,不僅使她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人生旅途上要學會珍惜,珍惜自己在學業、事業上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和榮譽,因為任何微小的成績和榮譽都來之不易,都曾為之付出過很可能是巨大的艱辛。
可是,人生旅途上隻學會珍惜是不夠的,還要學會放棄。這個“放棄”不是通常所說的“丟掉”,它的特定含義是:提醒自己不要過於迷戀已經取得的,哪怕是相當顯著的成績和榮譽,不要因對已取得的成績和榮譽沾沾自喜而耽誤了向前趕路,去摘取更為輝煌的人生成果。
生活中,有時不好的境遇會不期而至,搞得我們措手不及,這時我們更要學會放棄。放棄焦躁性急的心理,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轉機,楊絳在《幹校六記》中所記述的,就是麵對人生際遇所保持的一種適度的跳高。讓自己對生活對人生有一種超然的關照,即使我們達不到這種境界,我們也要在學會放棄中,爭取活得灑脫一些。
幾十年的人生旅途,會有風風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隻有我們學會了放棄,我們才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比如大學畢業分手的那一刻,當同窗數載的朋友緊握雙手,互相輕聲說保重的時候,每個人都止不住淚流滿麵……放棄一段友誼固然會於心不忍,但是每個人畢竟都有各自的旅程,我們又怎能長相廝守呢?固守著一位朋友,隻會擋住我們人生旅程的視線,讓我們錯過一些更為美好的人生山水。學會放棄,我們就有可能擁有更為廣闊的友情天空。
放棄一段戀情也是困難的,尤其是放棄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情。但是既然那段歲月已悠然遁去,既然那個背影已漸行漸遠,又何必要在一個地點苦苦地守望呢?不如冷靜地後退一步,學會放棄,一切又會柳暗花明。
也許有時我們隻看到了放棄時的痛苦,而忘記了那些如果我們不放棄就會得到的更大的痛苦。所以我們要學會放棄。
猶太先知說過:“人緊握著拳頭來到世上,卻鬆開手離去。”生活的藝術就在於知道何時應該緊緊抓住生活,而何時卻又該放棄。生活既讓我們依賴它的許多賜予,又限定了我們依賴的程度。所以,有時候放下是一種快樂的解脫。